2025 年,当大家与 ChatGPT 自如对话、向 Claude 寻求专业建议时,很难想象半个多世纪前,人类与机器的第一次 "深度交流" 是如此简单而深刻。1966 年,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家约瑟夫・维森鲍姆(Joseph Weizenbaum)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聊天机器人 ELIZA,它仅用 200 行代码就创造了理解的假象,引发了人类对人工智能本质的第一次深刻反思。
从 ELIZA 的简单模式匹配到 GPT-5 的万亿参数大模型,从单一的心理咨询模拟到多模态的通用智能,对话式 AI 技术走过了一条充满突破与争议的发展道路。然而,当大家惊叹于现代 AI 的强大能力时,却发现一个古老的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如何区分机器的 "模拟" 与真实的 "理解"?这个由 ELIZA 首次提出的哲学命题,至今仍在挑战着大家对智能本质的认知。
1、ELIZA 的诞生:用 200 行代码创造的理解奇迹
1.1 时代背景与技术环境
首批用晶体管代替真空管的大型主机之一。在这样的硬件环境下,开发一个能够模拟人类对话的程序,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就是1966 年的世界正处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关键节点。当时的计算机还是庞然大物,ELIZA 运行在麻省理工学院的 CTSS(Compatible Time-Sharing System)上,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分时系统,依托于 IBM 7094 计算机。这台计算机使用的是晶体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