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热失控发生原因
一、 内在根源(电池本身的化学特性)
二、 外部诱因(引发内部反应的“导火索”)
二、 热失控的三个阶段与可检测信号
早期阶段(诱发期)
气体产生与膨胀阶段
剧烈热失控阶段(爆发期)
三、 主流热失控检测方式
1. 基于电压和温度检测(最基础、最常用)
2. 气体检测(非常有用的中期检测手段)
3. 压力检测(非常直接且可靠的检测手段)
4. 烟雾检测(最后防线)
5. 内短路检测(前沿的早期预警技能)
检测原理总结
总结与预防
于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ESS)的安全而言。热失控(Thermal Runaway)一个剧烈的、不可控的链式反应过程。就是是锂离子电池最严重的安全事故,热失控检测的目标就是在其发生的早期(甚至萌芽期)快速、准确地识别出特征信号,为系统采取应对措施(如预警、断电、冷却、泄压)争取宝贵时间。
一、热失控发生原因
一、 内在根源(电池本身的化学特性)
锂离子电池本身就是一个“能量包”,其内部的化学材料在高温下本就不稳定,这是热失控发生的物质基础。
SEI膜分解:
电池负极表面有一层至关重要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它允许锂离子利用但阻止电解液与碳负极直接反应。
当温度达到90-120°C时,SEI膜开始分解。分解是放热反应,会进一步推高温度。并且分解后,暴露出来的负极会与电解液发生更剧烈的反应。
电解液分解与燃烧:
商用电解液通常含有碳酸酯类有机溶剂和锂盐(如LiPF₆),这些物质都是易燃的。
在高温下(约120°C以上),电解液会与正极材料分解产生的氧气发生剧烈氧化反应,产生大量热量和可燃气体(如CO、CH₄、H₂等)。
正极材料分解:
常见的正极材料(如三元NCM/NCA、钴酸锂LCO)在高温下结构不稳定,会分解并释放出氧气。
例如,三元电池在200°C左右会发生剧烈分解并放热。释放出的氧气为后续的燃烧给出了“助燃剂”,使得电池即使在没有外部空气的情况下也能剧烈燃烧。
隔膜熔化与崩溃:
隔膜的作用是隔离正负极,防止短路。目前主流隔膜材料(PE、PP)的熔点一般在130-160°C。
温度过高会导致隔膜收缩、熔化,造成正负极大面积接触,引发内短路,瞬间产生巨大热量。
这些内部化学反应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某个环节放热 → 温度升高 → 触发下一个更剧烈的放热反应 → 温度急剧飙升 → 最终失控。
二、 外部诱因(引发内部反应的“导火索”)
外部诱因通过破坏电池的结构完整性或电化学状态,从而触发上述内部连锁反应。
机械滥用:物理损伤
碰撞、挤压、穿刺:这是最直接和危险的诱因。尖锐物体刺穿电池会直接导致内部短路,瞬间产生大量热量。碰撞和挤压会使电池变形,内部结构受损,可能造成微短路,为热失控埋下隐患。
电滥用:充放电过程不当
外部短路:导线、电路等直接连接电池正负极,大电流依据会产生焦耳热,使电池温度迅速升高。
过充:充电电压超过设计上限。会导致过多的锂离子从正极脱出,嵌入负极,一方面使正极结构过度脱锂变得不稳定(析氧),另一方面负极会析出金属锂(枝晶),容易刺穿隔膜导致内短路,同时副反应增多,产热加剧。
过放:放电电压过低。会导致负极的铜集流体溶解,这些铜离子在后续充电时可能会在正极表面析出,形成金属铜枝晶,刺穿隔膜,引发内短路。
热滥用:环境温度过高
电池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如暴晒、靠近热源),或者散热系统(如冷却液、散热片)失效,导致电池温度持续升高。当温度高到足以触发SEI膜分解的临界点时,就会启动热失控链式反应。
二、 热失控的三个阶段与可检测信号
要理解检测方法,开始要知道热失控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可测量的物理化学变化。其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对应不同的检测信号:
早期阶段(诱发期)
内部短路:析锂、枝晶生长、机械损伤等导致内短路,产热。
SEI膜分解:温度达到90-120°C时,负极表面的SEI膜分解放热,这是链式反应的开始。
可检测信号:温度异常升高、电池内部压力微小变化。
气体产生与膨胀阶段
隔膜熔化:温度达到130-150°C时,隔膜熔化,内短路加剧。
电解质分解:产生大量可燃气体(如CO, CH₄, C₂H₄, H₂等)。
可检测信号:产气导致电池鼓包、压力急剧升高、电压异常波动或骤降(内短路导致)。
剧烈热失控阶段(爆发期)
正极材料分解:释放氧气,进一步加剧反应。
电解质燃烧:与氧气混合后剧烈燃烧。
喷阀、起火、爆炸:电池内部压力冲破防爆阀(Vent),喷射出高温气体和物质。
可检测信号:温度急剧飙升( > 800°C)、明火/烟雾产生、系统电压彻底崩溃。
三、 主流热失控检测方法
基于以上信号,发展出了多种检测技术,通常需要多种方法融合使用以提高可靠性。
1. 基于电压和温度检测(最基础、最常用)
原理:通过BMS实时监控每一节电池的电压和温度(表面)。
如何判断:
电压骤降/异常:内短路会导致电压敏捷下降,这是非常关键的前期特征。
温升速率(dT/dt):比绝对温度值更重要。温度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是热失控的明确信号。
温差(ΔT):模组内电池间的温差异常增大。
优点:成本低,无需额外传感器,是BMS的标准功能。
缺点:
滞后性:当BMS检测到温度或电压显著变化时,热失控可能已进入不可逆阶段。
可靠性: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是电芯表面温度,无法实时反映内部核心温度,存在延迟。
2. 气体检测(非常实用的中期检测手段)
原理:在电池包内关键位置布置气体传感器,检测热失控早期产生的特征气体。
检测目标:一氧化碳(CO)、氢气(H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等。
优点:
较早的预警:产气通常发生在温升之前或同时,比温度信号更早。
高可靠性:气体是热失控特有的产物,误报率相对较低。
缺点:
成本:需要增加额外的传感器和线束。
布置:需要合理布置传感器位置,以确保气体能快速有效地扩散到传感器位置。
交叉敏感:某些传感器可能对其他气体有交叉反应,需要算法处理。
3. 压力检测(极其直接且可靠的检测手段)
原理:在电池模组或包内布置压力传感器,监测内部气压变化。
如何判断:热失控产气会导致密封的电池包内压力急剧升高。
优点:
极其灵敏和快速:压力变化极其迅速和显著,响应速度极快。
高可靠性:正常工况下电池包内部压力稳定,压力骤增是极强的事故信号。
缺点:
需要对电池包进行密封设计(或半密封)以保证压力检测的有效性。
增加了包体设计的复杂性(应该考虑泄压阀的设定)。
同样需要增加成本和传感器。
4. 烟雾检测(最后防线)
原理:使用烟雾传感器或光学传感器(探测烟雾颗粒)。
优点:技术成熟,成本低。
缺点:极度滞后为乘员舱提供最终预警的防线。就是。只有在热失控已喷出大量烟雾或微粒时才能触发,此时往往已经起火,
5. 内短路检测(前沿的早期预警技术)
原理:在热失控发生前的更早阶段,通过高级算法识别微小的内短路特征。
方法:
电压平台的微小漂移:高精度测量。
自放电率异常:通过静置时的电压变化来判断。
模型偏差:利用电池模型预测的电压/温度与实际测量值出现不可解释的偏差。
优点:真正的“早期预警”,可在热失控发生前数小时甚至数天发出信号。
缺点:技术难度高,算法复杂,仍在发展和完善中,易受噪声干扰。
检测原理总结
新能源电池通常由BMS(电池管理控制系统)检测电池热失控,在发生热失控时,在ms级时间内便断开电池包内部继电器,整车切断高压。
仪表接受BMS发出的报警信号,发出报警,通常伴有语音提示、蜂鸣警报。
为避免新能源车辆因误报热失控导致车辆抛锚,需通过合理组合电芯电压、温度、绝缘阻值及包体压力等参数,建立精准的故障判断逻辑,并进行大量专业实验验证检测策略准确性。
总结与预防
热失控是锂离子电池“先天化学特性”和“后天滥用”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的电池安全技术都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材料创新:使用更稳定的正极材料(如磷酸铁锂LFP本身不析氧,热稳定性更好)、研发不易燃的固态电解质、采用高熔点隔膜(陶瓷涂层隔膜)。
结构设计:优化电池包结构,加强防护,防止挤压穿刺;设计热隔离,防止单个电芯热失控蔓延至整个电池包。
电池管理系统(BMS)汽车的“大脑”。通过精确监控每个电芯的电压、温度和电流,严格防止过充、过放、过温和外短路,并在异常时及时报警和切断电路。就是:这
热管理系統:通过液冷、风冷等方式,始终将电池温度维持在最佳、安全的区间。
理解热失控的原因,对于从设计、制造到日常使用的各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是保障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