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一、什么是Internet?
- 1.从具体构成角度来看
- 2.从服务角度来看
 
- 二、网络结构
- 1.网络边缘
- 1.网络边缘:采用网络设施的面向连接服务
- 1.1.目标:在端系统之间传输数据
- 1.2.TCP服务
 
- 2.网络边缘:采用网络设施的无连接服务
- 2.1目标:在端系统之间传输数据
- 2.2使用TCP的应用:
 
 
- 2.网络核心
- 1.网络核心:电路交换
- 2.电路交换不适合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 3.网络核心:分组交换
- 4.分组交换:存储-转发
- 5.网络核心的关键功能
 
- 3.分组交换 vs 电路交换
- 1.分组交换网络:存储-转发
- 2.数据报(datagram)的工作原理
 
- 4.接入网络和物理媒体
- 1.住宅接入:modem
- 2.接入网:digital subscribe line(DSL)
- 3.接入网:线缆网络
- 4.无线接入网络
 
 
一、什么是Internet?
1.从具体构成角度来看
-  节点 
-  主机及其上运行的应用程序 
-  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交换设备 
-  边:通信链路 
-  接入网链路:主机连接到互联网的链路 
-  主干链路:路由器之间的链路 
-  协议(协议定义了两个或多个通信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格式和次序,以及在报文传输和接收或其他事件方面所采取的动作) 
  
-   
2.从服务角度来看
- 使用通信设施进行通信的分布式应用 - Web,email,分布式游戏,电子商务,社交网络。
 
- 通信基础设施为apps提供编程接口(通信服务) - 将发送和接收数据的apps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 无连接不可靠服务(只有端系统和下面的TCP知道,中间的传输核心不知道)
- 有连接(端系统和中间的传输核心都知道)
- 面向连接的可靠服务
 
二、网络结构
- 网络边缘 - 主机
- 应用程序(客户端和服务器)
 
- 网络核心 - 互连者的路由器
- 网络的网络
 
- 接入网,物理媒体 - 有线或者无线通信链路
 
1.网络边缘
- 端系统(主机): - 运行应用程序
- 如Web、email
 
- 客户/服务器模式 - 客户端向服务器请求、接收服务
- 如Web浏览器/服务器;email
 客户端/服务器
 
- 对等(peer-peer)模式 - 如迅雷(通讯是分布式的,解决了c/s的可拓展性(请求多了会崩))
 
1.网络边缘:采用网络设施的面向连接服务
1.1.目标:在端系统之间传输数据
- 握手:在数据传输之前做好准备(两个通信主机之间为连接建立状态)
- TCP-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1.2.TCP服务
- 可靠性(不重复,不丢失,不乱序,不出错),按顺序地传送数据。
- 流量控制:发送方不会淹没接收方(目标主机觉得传送得快的话,就会让本主机传送得慢一些)
- 拥塞控制:当网络拥塞时,发送方降低发送速率。
2.网络边缘:采用网络设施的无连接服务
2.1目标:在端系统之间传输数据
-  握手:无连接服务 
-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 - 无连接
- 不可靠数据传输
- 无流量控制
- 无拥塞控制
 
2.2使用TCP的应用:
- HTTP (Web), FTP (文件传送), Telnet (远程登录), SMTP (email)。
- 流量控制:发送方不会淹没接收方(目标主机觉得传送得快的话,就会让本主机传送得慢一些)
- 使用UDP的应用: 流媒体、远程会议、 DNS、Internet电话。
2.网络核心
-  网络核心:路由器的网状网络。 
-  基本问题:数据怎样通过网络进行传输? -  电路交换:为每一个呼叫留一个专有电路。 
-  分组交换: 
-  将要传送的数据分成一个个单位。 
-  将分组从一个路由器传到相邻路由器(hop),一段段最终从源端传到目标端。 
-  每段:采用链路的最大传输能力(带宽)。 
 
-  
1.网络核心:电路交换
端到端的资源被分配给从源端到目标端的呼叫 “call”:
 
-  图中,每段链路有4条线路: - 该呼叫采用了上面链路的第2个线路,右边链路的第1个线路(piece)。
 
-  独享资源:不同享 - 每个呼叫一旦建立起来就能够
 保证性能
 
- 每个呼叫一旦建立起来就能够
-  如果呼叫没有数据发送,被分配的资源就会被浪费。 
-  通常被传统电话网络采用。 

 网络资源(如宽带)被分成片
-  为呼叫分配片 
-  如果某个呼叫没有数据,则其资源片处于空闲状态(不共享)。 
-  将带宽分成片 - 频分(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 时分(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 波分(Wave-division multiplexing)
  
 
2.电路交换不适合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  连接建立时间长。 
-  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有突发性,如果使用线路交 
 换,则浪费的片较多。- 即使这个呼叫没有数据传递,其所占据的片也不能
 够被别的呼叫使用
 
- 即使这个呼叫没有数据传递,其所占据的片也不能
-  可靠性不高? 
3.网络核心:分组交换

 以分组为单位存储-转发方式
- 网络带宽资源不再分分为一个个片,传输时使用全部带宽。
- 主机之间传输的数据被分为一个个分组。
资源共享,按需使用
- 存储-转发:分组每次移动一跳
4.分组交换:存储-转发
- 被传输到下一个链路之前,整个分组必须到达路由器:存储-转发。
  
5.网络核心的关键功能
路由:决定分组采用的源到目标的路径。
 转发:将分组从路由器的输入链路转移到输出链路。

3.分组交换 vs 电路交换
1.同样的网络资源,分组交换允许更多的用户使用网络。
 2.分组交换是“突发数据的胜利者”
-  适合于对突发式数据传输 - 资源共享。
- 简单,不必建立呼叫。
 ==3.过度使用会造成网络拥塞:==分组延时和丢失
 
-  对可靠的数据传输需要协议来约束:拥塞控制。 
1.分组交换网络:存储-转发
分组交换:分组的存储转发一段一段从源端传到目标端,按照有无网络层的连接,分成:
 1. 数据报网络:
- 分组的目标地址决定下一跳。
- 在不同的阶段,路由可以改变。
- 类似:问路。
 2. 虚电路网络:
- 每个分组都带标签(虚电路标识 VC ID),标签决定下一跳。
- 在呼叫建立时决定路径,在整个呼叫中路径保持不变。
- 路由器维持每个呼叫的状态信息。
2.数据报(datagram)的工作原理
- 在通信之前,无须建立起一个连接,有数据就传输。
- 每一个分组都独立路由(路径不一样,可能会失序)。
- 路由器根据分组的目标地址进行路由。
  

4.接入网络和物理媒体
Q: 怎样将端系统和边缘路由器连接?
- 住宅接入网络
- 单位接入网络 (学校、公
 司)
- 无线接入网
1.住宅接入:modem
- 将上网数据调制加载音频信号上,在电话线上传输,在局端将其中的数据解调出来;反之亦然。
- 拨号调制解调器。
2.接入网:digital subscribe line(DSL)
- 采用现存的到交换局DSLAM的电话线 - DSL线路上的数据被传到互联网
- DSL线路上的语音被传到电话网
 
3.接入网:线缆网络
有线电视信号线缆双向改造
 FDM: 在不同频段传输不同信道的数据,
 数字电视和上网数据(上下行)。
- 线缆和光纤网络将个家庭用户接入到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路由器。
- 各用户共享到线缆头端的接入网络。
4.无线接入网络
- 各无线端系统共享无线接入网络(端系统到无线路由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