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163.com/wshyao@126/blog/static/1070451420081018103237836/
## 连接符与# 符
## 连接符号由两个井号组成,其功能是在带参数的宏定义中将两个子串(token)联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子串。但它不可以是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子串。所谓的子串(token)就是指编译器能够识别的最小语法单元。具体的定义在编译原理里有详尽的解释,但不知道也无所谓。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符是把传递过来的参数当成字符串进行替代。下面来看看它们是怎样工作的。这是MSDN上的一个例子。
假设程序中已经定义了这样一个带参数的宏:
#define paster( n ) printf( "token" #n " = %d", token##n )
同时又定义了一个整形变量:
int token9 = 9;
现在在主程序中以下面的方式调用这个宏:
paster( 9 );
那么在编译时,上面的这句话被扩展为:
printf( "token" "9" " = %d", token9 );
注意到在这个例子中,paster(9);中的这个”9”被原封不动的当成了一个字符串,与”token”连接在了一起,从而成为了token9。而#n也被”9”所替代。
可想而知,上面程序运行的结果就是在屏幕上打印出token9=9
http://kenshinf.blog.51cto.com/1088256/252541
解释成分段标志,对于每一段和前面比较,相同的就被替换。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
被替换段之间存在一些空格。如果我们不希望出现这些空格,就可以通过添加一些
##来替代空格。
宏定义没有空格,但是依然表达有意义的定义: define add(a, b) a+b
#define A2(name, type) type name##_##type##_type
A2(a1, int); /* 等价于: int a1_int_type; */
1) 在第一个宏定义中,”name”和第一个”_”之间,以及第2个”_”和第二个
”type”之间没有被分隔,所以预处理器会把name_##type##_type解释成3段:
“name_”、“type”、以及“_type”,这中间只有“type”是在宏前面出现过
的,所以它可以被宏替换。
预处理器会把name##_##type##_type解释成4段:“name”、“_”、“type”
以及“_type”,这其间,就有两个可以被宏替换了。
#define A1(name, type) type name_ ##type ##_type
<##前面随意加上一些空格>
#define A2(name, type) type name ##_ ##type ##_type
那么
__stringify_1(linux) <==> ”linux”
MODULE_GENERIC_TABLE(type##_device,name)
2) #define MODULE_GENERIC_TABLE(gtype,name)
extern const struct gtype##_id __mod_##gtype##_table
__attribute__ ((unused, alias(__stringify(name))))
MODULE_DEVICE_TABLE(usb, products)
/*notes: struct usb_device_id products; */
<==> MODULE_GENERIC_TABLE(usb_device,products)
<==> extern const struct usb_device_id __mod_usb_device_table
__attribute__ ((unused, alias(”products”)))
给name加上双引号。另外,还注意到一个外部变量”__mod_usb_device_table”被alias
到了本驱动专用的由用户自定义的变量products<usb_device_id类型>。这个外部变量
是如何使用的,更多的信息请参看《probe()过程分析》。
用宏定义一个变量,直接使用该宏定义的变量名称,编译通过且运行结果正确;
使用printf打印字符串数据。printf(”token macro is %s”, __stringify_1(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