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产品和做项目
对产品经理来说,最重要的是判断力和创造力,产品经理决定做不做、做什么,保证方向正确,要把它实现。对项目经理来说,最终的是执行力和控制力,项目经理决定怎么做,谁来做,保证方法得当,是接到一个任务,要把他完成。做项目的目标是多快好省,计划与控制。
2、需求开发,文档编写
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主要产出的文档有:BRD、MRD、PRD和FSD
BRD:商业需求文档,内容设计市场分析、销售策略、盈利预测等,没有产品具体细节,主要为了获得认可,争取资源。
MRD:市场需求文档,产品进入到实施阶段需要写出MRD,要有更细致的市场与竞争对手分析,包括可通过哪些功能来实现商业目的,功能,非功能需求分哪几块,功能的优先级等。
PRD:产品需求文档,对产品共功能的进一步细化,主要包含整体说明,用例文档,产品Demo等,会对产品功能做具体描述。
FSD:功能详细说明,硬件系统的设计、数据库设计、表结构设计等工作。性能需求、数据监控等需求。
3、需求评审
需求评审主要时为了发现问题,最好是所有干系人均到场进行讨论。
4、项目总结
需要总结一下做这个项目的心得体会,比如碰到了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如何避免再犯;项目的资源评估是否合理,收获了哪些经验,如何提高准确度,根据数据监控的反馈,分析出了什么结果,项目的商业目标是否达到。
通过项目的日报和周报随时记录每天的情况。
5、我的产品和团队
产品的概念远不止要做哪些功能,还包括了注入上线后的运营手法,线下宜传的各种物料准备、定价和促销的策略,甚至开发票的流程等,他们共同决定着产品最终的体验和用户的感受。
不管哪个阶段,都要找到背后的应对之策,周瑶先明确,我们现在要主打哪些类型的市场和用户,他们的特点是什么,然后再决定应该做什么产品,用什么功能来满足相应的需求。
6、产品与运营
产品做出来之后,不能直接想用户介绍功能,而是有一个把功能转化为卖点的过程,先要告诉用户产品有什么用,用户才有兴趣了解怎么用,之后要关注产品的市场反应,推动产品改进。一次好的运营就是事前预谋,事中按计划执行,事后拿到结果并为下一次运营积累经验。
为了进行促进销售,可以做功能区分,打细分市场;除此之外可以利用消费者心里,“相对实惠、感觉划算”。营造一个可选择局部相对最优的购买环境,树立一个性价比不高的炮灰版本让用户抛弃。
有时候一个产品已经做出来了,原先设想的目标用户并不买单,我们也别急着去找哪些功能设计错了,怎么改产品,而不妨先换个角度想,产品与市场不匹配,除了改产品,也可以改市场嘛,有可能这个产品对另一部分市场和用户正合适,真的是“歪打正着”。
服务部门是为昨天的利润工作,给已经购买产品的客户提供承诺的价值;销售部门是为今天的利润工作,把产品变成利润,争取更多的客户;开发部门是为明天的利润工作,确保明天我们有优秀的产品可以卖;研究部是为后天的利润工作,了解趋势、发展科技,保证永远处于领先位置。服务的最高境界就是:用户使用正常的时候,绝不打揽,而当用户需要帮助的时候,电话立刻就响了.
有时候需求人员会觉得某个功能的改动很小,就直接叫开发人员修改而不知会测试人员,这样违反流程的行为对于复杂的系统是极其危险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人们喜欢被规则管理而不是被人管理,当事情由人来控制的时候,总给人一种不安 全、不稳定的感觉,而有流程可依的时候, 心里就比较踏实。人性的弱点决定了在争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认同,而这点往往导致思路的变形,不再考虑产品怎么做更好,而是去想如何说服对方,并且,经常有同学会把对人的反感转移到对此人观点的反对上,这很可怕。我自己觉得沟通中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每个人都要主动一点,这样才能形成互动的氛围,也可以减少信息不畅引起的问题。PD给出的文档在质量上更进一步,准确、全面、简洁,即时更新、保持最新。
在做产品的过程中,我们总会碰到“顶不住”的时候,这时候你问我该怎么办,我想说:“顶不住”了先尽力顶,“真的顶不住”了就向老板喊教命。往往当老板主动找你问事情的时候就是他开始担心的时候。不会的去问老板,让老板做选择题或者判断题
7、管理和领导
管理者是职业经理人,领导者是企业家和创业者。
让优秀的产品经理在专业线路上拥有高级别:对于产品、业务的决策有充分的话语权;可以 管理会议的业务讨论可以拥有临时的资源文配权 并给管理层提供何事的考核建议但不负责管理者的行政工作,面是继续和同事打成片用产品证明有己。要让这么多人跟着自己走,就必须找准方向,说服了自己,自己先激动了,才能说服大家,让大家激动起来。
8、产品和战略
需求,项目、团队,这些都是在确定要做某事,是“做多少、 怎么做”的问题, 属于方法论的范畴。 开始考虑战略,寻找方向, 这就是“做不做, 做什么”的问题,进入价值观的领域。可行性分析三步曲”,实战化地描述如何分析 “我们在哪儿”、“我们去哪儿”,“我们怎么去"三个问题,
碰到一些让你很恶心的设计,也许是设计者为了特定的目的故意为之,试着站在设 计者角度多想一分钟, 多问几个为什么。必然有一些事情要被放弃、 有些事情要优先完成,于是,我们必然会碰到的问题就是“应该做什么?
绝大多数现实工作中的情形是有得必有失,如果你发现做一个改变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那很可能是你站得低看得近,或者说你考虑到的全部只是更大系统里的部分,所谓的坏处在其他部分体现出来了,这时候找一个站得高看得远的人讨论,他比较容易发现问题。
经常与高手讨论,更容易培养自己的大局观,可以用更广阔的视野看待问题,比如一个产品做着做着发现用户群体和原先定义的目标用户不一样, 说不定可以将错就错,站高一点看远一点。
“我们在哪儿”是应该最先考虑的,但是很容易被忽略,我们习惯于一开始就定目标, 但是在不知道现在在哪儿的情况下,定的目的其实都是非理性的。我们来谈谈整个行业如何(市场扫描)、竞争对手(竞品分析), 自己情况如何(自我分析)这三个话题。
可行性分析: PEST 分析(政策分析)
竞品分析:直接搜索相应竞品,去使用和体验(竞品分析)
自我分析:swot 方法
明确了“我们在哪儿”这个起点之后,下一步就要思考. 我们去哪儿”,目的地在哪里?几个典型的问题:细分市场是什么?目标用户是谁?我们要解决他们的什么问题,满足他们的什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