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申报国自然项目基金撰写及技巧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AwMTY1NA==&mid=2247575761&idx=1&sn=32dbacd3393f3b76a1e0668e4b8b3c89&chksm=9fdd7c08a8aaf51ec31d4790067bb57751a09947eeb7e728b8c008d26b89adba37e0cab32a62&scene=21#wechat_redirect
| 负责人 | 单位 | 金额(万) | 项目名称 |
| 宋喜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50 | TaCWINV53介导tae-miR408调控小麦K-TCMS育性转换的分子机制 |
| 汤修映 | 中国农业大学 | 可控流场状态下结构光3D扫描高筋小麦粉面团黏弹流变特性空间检测机理及特征表达 | |
| 石美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49 | 高磷介导石灰性土壤小麦籽粒低锌高锰过程中丛枝菌根真菌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
| 赵鹏跃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核壳型咯菌腈控释体系防治小麦全生育期茎基腐病的释放行为及调控机制 | |
| 刘文轩 | 河南农业大学 | 50 | 两芒山羊草抗小麦白粉病新基因Pm2Mb的克隆与遗传效应分析 |
| 赵金浩 | 浙江大学 | Pickering乳液界面交联构建农药纳/微囊剂量匹配防控小麦茎基腐病及其机制研究 | |
| 胡新中 | 陕西师范大学 | 50 | 戊聚糖水合效应调控小麦和面过程中面絮均匀度的动态变化及作用机制 |
| 熊淑萍 | 河南农业大学 | 大气[CO2]升高背景下氮形态对专用型小麦碳氮代谢及品质的调控机理 | |
| 尹小刚 | 中国农业大学 | 50 | 氮肥减施对豆茬冬小麦土壤氮吸收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 |
| 周琴 | 南京农业大学 | 弱筋小麦籽粒硬度蛋白(Puroindoline)合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对籽粒硬度形成的调控及机理 | |
| 刘蕾蕾 | 南京农业大学 | 50 | 拔节孕穗期低温胁迫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和淀粉组分形成影响的模拟研究 |
| 马超 | 河南科技大学 | TaGRF5-D介导的非损伤性源库调节对小麦物质转运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 |
| 岳红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50 | 干旱胁迫下小麦根际核心微生物功能演变增强宿主抗旱能力的作用机制 |
| 张文静 | 安徽农业大学 | 外源6-BA促进孕穗期低温胁迫后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的生理机制 | |
| 张超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50 | 高光谱-光合-育种信息融合的小麦抗旱性高通量评价体系构建与种质资源创新 |
| 王秦虎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50 | 小麦赤霉菌胞外蛋白酶Cos2介导植物感病的分子机制 |
| 赵惠贤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50 | 小麦特异的miR5048/TaNAK1模块调控穗粒数和粒重的分子机制解析 |
| 聂小军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Ttu-miR9674a-GSTU1模块调控野生二粒小麦耐盐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 |
| 刘重喜 | 东北农业大学 | 50 | 新型防治小麦赤霉病杀菌剂福临霉素分子靶标的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 |
| 李向楠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连续多代CO2增高影响小麦籽粒淀粉品质的跨代效应及氮肥调控机制 | |
| 张颖君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 50 | 效位点qHMW-7BS精细定位及基因候选 |
| 王冬梅 | 河北农业大学 | 52 | 假激酶TaCRK2和TaTCTP互作正调控小麦抗叶锈病菌的分子机制研究 |
| 赫晓慧 | 郑州大学 | 48 | 地表时空异质性干扰下的非平衡复杂场景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反演 |
| 杨术鹏 |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 小麦中隐蔽型玉米赤霉烯酮的形成转化规律及体内毒性释放机制研究 | |
| 吴佳洁 | 山东农业大学 | 50 | 小麦抗条锈病新型结构基因NAM-ZnF-BED的抗病机制解析及新基因挖掘 |
| 曾庆东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YrCen-7BL图位克隆及多抗型种质创新 | |
| 王金水 | 河南工业大学 | 50 | 巯基-自由基协同氧化改善小麦粉熟化面筋网络结构的机理研究 |
| 史高玲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低转运型低镉小麦根系遏制镉向地上部转运的生理与分子机制 | |
| 韩辉 | 南阳师范学院 | 49 | 解磷细菌Klebsiella sp. M2阻控小麦镉吸收的过程与机制 |
| 李成伟 | 河南工业大学 | 50 | LysR转录因子调控内生芽孢杆菌拮抗禾谷镰刀菌定殖小麦分子机制 |
| 李伟 | 四川农业大学 | 50 | 小麦多小穗数位点QTSPN.sicau-2D.4的基因克隆和功能解析 |
| 饶含兵 | 四川农业大学 | 50 | CoFe2O4纳米酶调控小麦苗期耐渍害的生物机制研究 |
| 殷贵鸿 | 河南农业大学 | 50 | 小麦抗赤霉病主效QTLQfhb.hau-1B的精细定位和克隆 |
| 曹强 | 南京农业大学 | 50 | 小麦临界氮稀释对水氮互作效应的响应机制与区域尺度模型构建 |
| 陈磊 | 烟台大学 | 50 | 小麦矮化多分蘖新基因TaHTD- 36B的图位克隆及功能分析 |
| 王勐骋 | 山东大学 | 50 | 小麦抗旱基因TaPHD4等位变异及其作用机制和分子育种研究 |
| 王琪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49 | 不同臭氧敏感度小麦根际微生态对臭氧浓度升高的差异响应 |
| 穆平 | 青岛农业大学 | 50 | tae-miR9774靶向TaDEAH28调控小麦耐盐性的分子机制解析 |
| 马浚诚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50 | 农田尺度具有场景自适应能力的冬小麦产量预测方法研究 |
| 历红波 | 南京大学 | 大米和小麦中镉人体生物有效性的差异、降低措施及机制研究 | |
| 何文天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50 | 黄淮海小麦-玉米轮作优化施肥固碳减排机理与潜力研究 |
| 刘杰 | 中国农业大学 | 50 | 小麦抗倒伏株型新基因Csm-D1 的克隆及分子机制解析 |
| 张海萍 | 安徽农业大学 | 50 | TaCDPK21-7A调控小麦种子休眠的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 |
| 杜鑫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52 | 冬小麦单产形成过程指示性遥感指标优选及单产动态预测模型研究 |
| 杨明明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50 | 小麦E3泛素连接酶TaBB调控籽粒大小的分子机理研究 |
| 翟会杰 | 河南科技学院 | 50 | 普通小麦耐热主效基因HST2的图位克隆与功能鉴定 |
| 李国强 | 南京农业大学 | 50 | 小麦抗赤霉病QTL Qfhb.nau-2B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
| 田永超 | 南京农业大学 | 50 | 基于近地遥感与模型耦合的小麦氮高效表型精确预测评估 |
| 张立超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50 | 小麦NL1基因调控叶宽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
| 李凤民 | 南京农业大学 | 50 | 旱地小麦品种高产性和稳产性关系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
| 邹声浩 | 福建农林大学 | 50 |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PmTu1调控免疫反应的分子机理 |
| 侯健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50 | 小麦籽粒特异表达的TaNAC018调控粒重及品质的机制解析 |
| 缑金营 | 中国农业大学 | 50 | 克服低温负调控小麦耐条锈病能力的遗传基础与机制 |
| 兰彩霞 | 华中农业大学 | 52 | 小麦叶锈病成株抗性基因Lr68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
| 崔磊 | 山西农业大学 | 50 | 小麦抗孢囊线虫新基因Cre9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
| 张培培 | 河北农业大学 | 50 | 小麦抗叶锈病新基因LrHo的克隆及其抗病机理解析 |
| 田霄鸿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50 | 叶面喷施对小麦锌硒同步强化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
| 姬祥 | 河南农业大学 | 50 | 小麦DNA大片段精准定点插入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
| 牛建青 | 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 | 37 | 小麦旗叶叶形基因TaFL的克隆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
| 肖永贵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50 | 小麦穗数智能识别技术研发与相关基因克隆研究 |
| 何漪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50 | TaHRC相分离介导的小麦抗赤霉病机制解析 |
| 王化敦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50 | TaNPF6.1参与小麦氮素经由节分配的功能研究 |
| 王芳 | 山东农业大学 | 52 | TaLAS2调控小麦分蘖数的分子基础 |
| 唐威华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50 | 镰孢菌素与小麦分子互作机制解析 |
| 羊健 | 宁波大学 | 50 | 脚手架蛋白TaRACK1介导小麦抗中国小麦花叶病毒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
| 刘树伟 | 山东大学 | 50 | TaPACA调控小麦耐碱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
| Jonathan Miles Adams | 南京大学 | 50 | 利用节节麦-小麦渐渗系解析小麦根际微生物抗旱性机理 |
| 杨春武 | 东北师范大学 | 50 | 小麦一高大山羊草1BL·1SIS易位提高小麦耐盐性的机制解析 |
| 赵延胜 | 江苏大学 | 50 | 大麦不溶性结合态酚通过Nrf2/HO-1调控结肠上皮细胞氧化还原稳态的分子机制 |
| 孙永伟 | 内蒙古大学 | 50 | 内含肽介导的split-Cas9系统在大麦条纹花叶病毒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
| 王一州 | 浙江大学 | 50 | SNARE蛋白介导质子泵囊泡运输及其对大麦气孔行为与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机制的研究 |
| 李道通 | 中国农业大学 | 大麦叶通过肠道微生物代谢物调控Th1免疫应答改善肠功能紊乱的机制研究 | |
| 邓光兵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50 | 西藏6棱栽培大麦(青稞)棱数驯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
| 张文英 | 长江大学 | 50 | 转录因子HvWRKY45调控野生大麦抗旱性机制研究 |
| 林忠旭 | 华中农业大学 | 50 | qFL-c10-2调控棉花纤维长度的分子机制及其与qFL-c10-1的聚合 |
| 华金平 | 中国农业大学 | 50 | LncRNA67-GhCYP724B调控油菜素内酯合成及与Aorf27互作影响棉花不育机制研究 |
| 董合忠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 50 | 棉花单粒精播调控幼苗弯钩与叶枝发育促进出苗和稳产的机理 |
| 张科 | 河北农业大学 | 生长素响应因子GhARF3-A10调控棉花适应干旱胁迫的功能和分子机制 | |
| 罗明 | 西南大学 | 50 | 棉花氧化固醇结合蛋白GhORP3A调控纤维细胞伸长的分子机制研究 |
| 杨红兰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苔藓ScALDH21基因协同提高棉花产量与黄萎病抗性的分子机制解析 | |
| 李威 |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50 | 葡萄糖转运蛋白GhSWEET42调控棉花纤维伸长机制的研究 |
| 郭慧慧 | 山东农业大学 | 50 | 棉花激素响应模块ARF18-ARR10-SELTP调控植株再生的分子机理研究 |
| 吴建勇 |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50 | orf610a调控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
| 胡艳 | 浙江大学 | 50 | GhCIPK20基因调控棉花耐热分子机制研究及耐热新材料创制 |
| 张建民 | 长江大学 | 50 | 棉花转录因子GhMYB18调控棉花抗蚜性研究 |
| 张艳 | 河北农业大学 | 50 | 棉花SSVN基因精细调控细胞死亡和广谱抗病的分子机制 |
| 金龙国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50 | 大豆GmNF-YC9通过调控关键酶SQLE基因介导甾类化合物的合成分子机制解析 |
| 丑敏霞 | 多组学技术解析类黄酮介导的大豆与根瘤菌及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体系形成的根际微生态机制 | ||
| 张娜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50 | 熔球态大豆蛋白与米源植物基饮料中蛋白质、淀粉互作形成超分子稳定体系的机制 |
| 陈林 | 广东工业大学 | 基于计算机模拟和实验研究探索定向控制酶解改善大豆7S球蛋白乳化性能的作用机理 | |
| 许凯 | 南京师范大学 | 50 | 两种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参与大豆花叶病毒复制与宿主抗性的机制研究 |
| 张晓玫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50 | GmESO1调控大豆百粒重及种子油分含量的功能解析及应用研究 |
| 刘西莉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大豆疫霉前纤维蛋白PsPFN的功能、结构及其与PsORP1互作的生物学意义研究 | |
| 芮昕 | 南京农业大学 | 50 | 发酵大豆蛋白柔性结构消化物调控小肠黏膜免疫耐受及降敏机制研究 |
| 徐坤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大豆Stay-Green基因启动子自然变异调控叶片衰老的分子机制解析及其高产潜能发掘 | |
| 汪吉东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49 | 大豆玉米秸秆组合还田分解和向土壤有机碳转化的过程及其生物学机制 |
| 夏爱 | 南京农业大学 | 点蜂缘蝽效应子RP29负调控光合作用影响大豆籽粒发育的机制解析 | |
| 栾新红 | 沈阳农业大学 | 50 | 靶向结合鹅脂联素受体大豆活性肽对鹅卵巢衰老调控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
| 贾琪 | 福建农林大学 | 野生大豆新基因Gs5PTase8介导肌醇途径调控耐盐机制研究 | |
| 黄方 | 南京农业大学 | 50 | 一个PP2C蛋白磷酸酶调控大豆光合效率和产量的机理研究 |
| 宋庆鑫 | 南京农业大学 | 50 | 基于GWAS和TWAS的大豆种子大小调控基因GmSW1的克隆和功能解析 |
| 雍太文 | 四川农业大学 | 50 | 光氮介导带状套作大豆光合碳调控根瘤菌招募及结瘤固氮的生理机制 |
| 胡昊 | 华中农业大学 | 低频高功率超声的热效应研究及其对大豆蛋白质凝胶性的增效机制 | |
| 李灿东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 50 | 大豆三粒英与单株荚数双性状关联基因TSP-PN1的功能解析 |
| 高献礼 | 江苏大学 | 50 | 超声协同黑曲霉脯氨酰内肽酶催化大豆蛋白B3亚基高效降解机制研究 |
| 阚贵珍 | 南京农业大学 | GmCDF1基因负调控大豆耐盐的途径网络研究及耐盐新材料的创制 | |
| 张春宝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50 | 大豆Rf2基因调控CMS-RN不育胞质育性恢复的分子机制解析 |
| 王贤智 | 云南大学 | 50 | 大豆蛋白质含量位点qPro18-16的基因克隆及功能解析 |
| 魏中艳 | 宁波大学 | 50 | 点蜂缘蝽唾液效应子Rp614抑制大豆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解析 |
| 李晓娜 | 南京林业大学 | 链缠结结构强韧大豆蛋白胶黏剂构建及其木材胶接增强机制研究 | |
| 年海 | 华南农业大学 | 50 | 大豆抗白粉病新基因GmRmd21图位克隆、功能解析和育种应用 |
| 尤辰江 | 华南农业大学 | 50 | 大豆LUX2与JMJ19/20共同调控开花时间的分子机制 |
| 杨永华 | 南京大学 | 49 | AMF塑造根关联微生物组促进大豆耐土壤酸铝生长的机理研究 |
| 盖盼盼 | 青岛农业大学 | “套娃”式自供能生物传感平台构筑及大豆细菌性病害早期监测研究 | |
| 王凤忠 |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 50 | 大豆多糖调控SI肠道代谢产物S-雌马酚转化的构效机制研究 |
| 谷勇哲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50 | 大豆百粒重相关驯化基因GmSW02的鉴定及功能解析 |
| 李艳 | 南京农业大学 | 50 | 大豆GmCS1基因调控耐旱性产量的机制与育种利用研究 |
| 任娇艳 | 华南理工大学 | 50 | 大豆肽调控白蛋白程序化代谢的吸收界面及构效机制研究 |
| 曹民杰 | 南方科技大学 | 50 | ABA功能类似物与遗传改良联用以平衡大豆的生长与抗旱 |
| 陈志长 | 福建农林大学 | 50 | 铁转运蛋白GmlRT1ab在大豆固氮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
| 孔令安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50 | 大豆抗孢囊线虫新基因的挖掘与抗性遗传调控网络机制解析 |
| 丁俊杰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 50 | 基于多组学与合成菌群解析大豆连作障碍消减的驱动机制 |
| 杨慧 | 广州大学 | 50 | 短日照下SOC1基因调控大豆分枝数目的分子机制研究 |
| 高震 | 福建农林大学 | 50 | 紫外光协同生长素调控大豆根瘤形成的分子机制 |
| 姚兴东 | 沈阳农业大学 | 50 | 生长素和蔗糖对带状间作大豆花荚脱落的调控机制 |
| 杜俊波 | 四川农业大学 | 50 | 荫蔽下GmEPF-GmERECTA新模块对大豆光敏色素B的调控研究 |
| 傅永福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50 | NTF11基因对大豆根瘤器官建成的调控机制研究 |
| 张进 | 南京农业大学 | 50 | 斜纹夜蛾偏好产卵于花荚期大豆的嗅觉分子及神经机制 |
| 傅永福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50 | NTF11基因对大豆根瘤器官建成的调控机制研究 |
| 张春雨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50 | GmSW14基因调控大豆种子大小的分子机制研究 |
| 曾后清 | 杭州师范大学 | 50 | 转录因子CAMTA1促进大豆磷高效利用的分子机理 |
| 沈丹宇 | 南京农业大学 | 50 | 非同源免疫受体识别大豆疫霉新型PAMP的差异机制 |
| 任洪雷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 50 | 大豆龙骨瓣开放基因GmOFC的图位克隆及机理解析 |
| 芦思佳 | 广州大学 | 50 | RP1调控大豆开花后期的分子机制解析 |
| 孔令平 | 广州大学 | 50 | Tof_13参与光周期调控大豆开花的分子机制 |
| 孙莹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50 | 马铃薯Patatin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复合凝胶形成机理研究 |
| 方超 | 广州大学 | 50 | 大豆白粉病抗病基因的挖掘及育种应用 |
| 岳琳 | 广州大学 | 52 | SIS调控大豆节间长度的分子机制 |
| 王青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50 | 大豆氮高效的调控机制与分子设计 |
| 周冕 | 首都师范大学 | 50 | 大豆孢囊线虫效应子TFL1影响大豆抗病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
| 纪洪涛 | 华中农业大学 | 50 | 高温调控大豆根系结瘤的机理 |
| 刘春燕 | 东北农业大学 | 50 | 大豆GmCNN02基因调控大豆共生结瘤功能的研究和育种应用 |
| 蔡海龙 | 中国农业大学 | 41 | 大豆玉米“双短缺”背景下大豆扩种政策效果与风险防范研究 |
| 彭元成 | 安徽农业大学 | 50 | 转录因子RDF1介导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互作调控玉米不定根发育的分子机制 |
| 李涛 | 河南农业大学 | 50 | 玉米ZmARF11通过调控抗毒素DIMBOA合成参与种内拟轮枝镰孢菌抗性的分子机制 |
| 李坤朋 | 玉米核孔蛋白ZmMOS7/Nup88通过参与有丝分裂和胞质分裂调控早期胚乳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 ||
| 苟明月 | 河南农业大学 | 50 | 玉米四跨膜蛋白ZmTET1介导南方锈病和弯孢叶斑病抗性分子机制研究 |
| 徐洁 | 四川农业大学 | RNA甲基转移酶ZmMETTL16介导m6A修饰调控玉米耐旱性的分子机制解析 | |
| 宁丽华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50 | 氮依赖的PBF1与转录因子ZmbZIP17互作调控玉米籽粒碳氮协调积累的机制研究 |
| 梁爱珍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腐秆菌剂添加对玉米秸秆碳转化和原土碳固存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 | |
| 赖志兵 | 华中农业大学 | 50 | 大斑病菌靶定的玉米核蛋白ZmE66P1介导的感病分子机制研究 |
| 左元梅 | 中国农业大学 | 间作玉米关键根系分泌物驱动产铁载体微生物改善花生铁营养的协同调控机制 | |
| 汪吉东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49 | 大豆玉米秸秆组合还田分解和向土壤有机碳转化的过程及其生物学机制 |
| 蔡全英 | 暨南大学 | 玉米根际微生物对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的适应策略和促降解机制 | |
| 周绍群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 50 | 蛋白磷酸酶ZmPP2C45介导的玉米抗虫分子信号传导机制 |
| 张中保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50 | 玉米转录因子ZmbHLH17调控ZmCGT1基因合成异荭草素的分子机理解析 |
| 冯从经 | 扬州大学 | 50 | 寄主昆虫亚洲玉米螟一氧化氮介导GBP调控细胞免疫的分子机制 |
| 骆世洪 | 沈阳农业大学 | 玉米中生长素IAA和防御物质DIMBA相互转换对生长与防御权衡机制研究 | |
| 顾日良 | 中国农业大学 | 50 |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ZmMGT1调控玉米种子活力的功能机理 |
| 罗煜 | 浙江大学 | 49 | 玉米根际沉积碳在土壤组分中的转化积累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 |
| 尹圆圆 | 北京联合大学 |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各生育期旱灾损失风险定量评估与适应效应研究 | |
| 徐剑宏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50 | 定向进化提高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ZenH的耐酸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
| 张体付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基于玉米功能性PAV基因的杂种优势群形成基础解析及杂种优势预测 | |
| 张春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50 | 基因调控玉米根系生长发育及耐旱耐盐的分子机制解析 |
| 张漫 | 中国农业大学 | 干旱胁迫下玉米叶片卷曲度时空响应感知机理与高通量测量方法研究 | |
| 贺岩 | 中国农业大学 | 50 | 玉米ROS1b调控减数分裂重组率和重组分布的机制解析 |
| 李见坤 | 河南农业大学 | 50 | CNL基因BSRG35介导的玉米广谱抗病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
| 杨浩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49 | 耦合三维辐射传输模型与叶片光合过程的玉米品种级LUE表型鉴定研究 |
| 沈亚欧 | 四川农业大学 | 50 | zma-miR164c/ZmNAC108模块调控玉米粒重的遗传与分子机理 |
| 王大帅 | 南方科技大学 | 基于无人机和卫星雷达光谱遥感的玉米倒伏灾害智能监测评估方法研究 | |
| 周练 | 西南大学 | 50 | ZmCA4在玉米光合作用及CO2信号通路中的调控机制 |
| 黄玉祥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50 | 玉米机械式高速精密排种器调姿促充与导向匀投机理研究 |
| 陈翠霞 | 山东农业大学 | 50 | 玉米苞叶数目主效QTL基因qHLN1的图位克隆和遗传机理解析 |
| 张康 | 河北农业大学 | ZmREL2乙酰化调控JA信号通路参与玉米抗茎腐病的机制研究 | |
| 汪振炯 | 南京财经大学 | 50 | 环糊精超分子高效脱除食用油中玉米赤霉烯酮的界面行为研究 |
| 孔英珍 | 青岛农业大学 | 50 | 玉米糖基转移酶CUI影响茎秆纤维素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
| 金可默 | 中国农业大学 | 49 | 局部养分供应提高紧实土壤中玉米磷利用效率的根际调控机制 |
| 孙婧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N6-腺嘌呤甲基化修饰调控玉米抗旱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 |
| 王元琮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50 | 玉米转录因子ZmNLP6、ZmNLP8参与硝态氮应答调控的机制解析 |
| 顾龙江 | 安徽农业大学 | ZmNLP8-ZmTCP8蛋白复合体调控玉米氮素利用率的分子机制 | |
| 苗双喜 | 中国农业大学 | 49 | 涝渍胁迫下遥感与作物模型异步数据同化的玉米产量预测方法研究 |
| 徐妙云 |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50 | ZmSPL12协同调控玉米株高和耐盐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
| 王祎 | 河南农业大学 | 50 | ZmNRT2.5协调硝酸盐吸收和分配提高玉米氮效率的机制研究 |
| 蔡荣号 | 安徽农业大学 | 50 | ZmWRKY112与ZmMYBIF35互作调控玉米耐旱性的分子机制 |
| 段凤莹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50 | 玉米ZmFNR1基因调控光合作用和氮素代谢的机理研究 |
| 刘欢欢 | 扬州大学 | 50 | 玉米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ZmHCT调控穗下节间长度的功能解析 |
| 谢传晓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50 | 基因编辑和酵母细胞体系辅助玉米靶基因人工定向演化 |
| 李春辉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50 | 玉米粒长和粒重基因ZmKW10 的分子机理及育种利用 |
| 何文天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50 | 黄淮海小麦-玉米轮作优化施肥固碳减排机理与潜力研究 |
| 崔钰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50 | 细胞内吞衔接蛋白ZmLOLITA正向调控玉米粒重的分子机制 |
| 陆大雷 | 扬州大学 | 50 | 持绿型糯玉米产量品质形成响应高温胁迫的源库限制机制 |
| 丁双成 | 长江大学 | 50 | Ca2+结合蛋白ZmHTG1调控玉米耐热性的功能研究 |
| 张炜平 | 中国农业大学 | 50 | 黑土区玉米/豆科连续间作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机制 |
| 王兴亮 | 南京农业大学 | 50 | Cry1Ac对亚洲玉米螟的双通路毒杀机制解析 |
| 李远播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50 | 玉米植株吐水中的农药残留形成机制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研究 |
| 马泽阳 | 中国农业大学 | 50 | 基于转录调控网络挖掘玉米籽粒储藏蛋白调控因子及其分子机理研究 |
| 韩晓伟 | 华中农业大学 | 50 | 玉米黑粉菌新颖效应蛋白Mev1 抑制植物免疫的分子机制解析 |
| 蔡海龙 | 中国农业大学 | 41 | 大豆玉米“双短缺”背景下大豆扩种政策效果与风险防范研究 |
| 李超锋 | 西南大学 | 50 | 玉米miR169-NF-Y-APRG模块应答低磷胁迫的分子机制 |
| 王文琴 | 上海师范大学 | 52 | 玉米灌浆期电子原位杂交图谱构建及基因功能分析 |
| 王靖 | 中国农业大学 | 50 | 包含品种耐热性的花期高温对玉米影响机理模块研究 |
| 董朝斌 | 中国农业大学 | 50 | 玉米穗位上部茎叶发育调控基因zig的分子机制研究 |
| 李长生 | 安徽农业大学 | 50 | 优质蛋白玉米o2修饰因子ZmPFPα的功能解析 |
| 王传宏 | 安徽农业大学 | 50 | DLS1-WRKY30互作调控玉米叶片衰老的分子机制 |
| 耿端阳 | 山东理工大学 | 50 | 基于多棱摘辊组耦合激振玉米摘穗机理研究 |
| 刘宇婷 | 华南农业大学 | 50 | ZmTCPa/b调控玉米雄穗小花性别决定的机理解析 |
| 徐凌 | 中国农业大学 | 50 | 玉米抗旱根系微生物组与宿主的互作机制 |
| 张志明 | 山东农业大学 | 50 | 玉米铁生物强化基因ZmlAM1的功能及应用研究 |
| 孔德鑫 | 华南农业大学 | 50 | ZmSPL28调控玉米叶夹角和叶片直立的分子机制 |
| 史俊鹏 | 中山大学 | 50 | 玉米及其近缘作物染色质开放性的演化研究 |
| 宋希云 | 青岛农业大学 | 50 | 促进玉米胚乳基底层发育提高籽粒产量的研究 |
| 武健东 | 安徽农业大学 | 50 | SSR1调控玉米籽粒淀粉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
| 龙金成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50 | ZmAGO4调控玉米花药发育的机制解析 |
| 王建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52 | 春玉米浅埋滴灌节水机理与高产调控机制 |
| 胡育峰 | 四川农业大学 | 50 | 转录因子ZmlGFs启动玉米籽粒灌浆的分子机制 |
| 付志远 | 河南农业大学 | 52 | RNA外切体调控玉米籽粒发育的分子机制 |
| 杨文竹 |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50 | 玉米HD-ZIP家族蛋白ZmHDZ6调控玉米耐旱的分子机制 |
| 孔凡英 | 山东农业大学 | 52 | ZmMADS29调控玉米叶夹角的分子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