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学习指南机器学习篇-t-SNE算法原理
1. 引言
在机器学习领域,如何对高维数据进行可视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高维空间中的数据往往难以直观地进行理解和分析。t-SNE(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算法就是一种用于降维和可视化高维数据的强大工具。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t-SNE算法的原理,并解释其中的概率分布、相似度计算和优化过程。
2. t-SNE算法原理
t-SNE算法是一种非线性降维算法,其原理是通过在低维空间中保持高维空间数据点之间的相对距离,将高维数据映射到二维或三维空间进行可视化。相比于其他降维方法(如PCA、LLE等),t-SNE在保持数据点之间的局部关系特别是簇结构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t-SNE算法的主要思想是构建一个高维空间和低维空间之间的映射,保持高维空间中相似的数据点在低维空间中也保持相似的相对距离,而不关注具体的距离值。为了实现这个目标,t-SNE算法借鉴了信息论中的思想。
3. 概率分布和相似度计算
在t-SNE算法中,首先需要计算高维空间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然后通过转化为概率分布来保留相似度信息。具体而言,t-SNE算法通过高斯核函数计算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将相似度转化为概率分布。
对于高维空间的数据集 X X X,我们可以计算每个数据点 i i i和数据点 j j j之间的相似度为:
p j ∣ i = exp  ( − ∥ x i − x j ∥ 2 / 2 σ 2 ) ∑ k ≠ i exp  ( − ∥ x i − x k ∥ 2 / 2 σ 2 ) p_{j|i} = \frac{\exp(-\lVert x_i - x_j \rVert^2/2\sigma^2)}{\sum_{k \neq i} \exp(-\lVert x_i - x_k \rVert^2/2\sigma^2)} pj∣i=∑k=iexp(−∥xi−xk∥2/2σ2)exp(−∥xi−xj∥2/2σ2)
其中, p j ∣ i p_{j|i} pj∣i代表给定 i i i的情况下, x i x_i xi和 x j x_j xj之间的相似度。 σ \sigma σ是一个超参数,控制了高斯核函数的宽度。上式中的分母是为了归一化相似度值。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得到了高维空间中每个点之间的相似度矩阵 P P P。
为了在低维空间中保持相似度信息,t-SNE算法还需要计算低维空间中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类似地,我们可以使用高斯核函数计算低维空间中相似度,并转化为概率分布。对于低维空间的数据集 Y Y Y,可以计算每个数据点 i i i和数据点 j j j之间的相似度为:
q j ∣ i = exp  ( − ∥ y i − y j ∥ 2 ) ∑ k ≠ i exp  ( − ∥ y i − y k ∥ 2 ) q_{j|i} = \frac{\exp(-\lVert y_i - y_j \rVert^2)}{\sum_{k \neq i} \exp(-\lVert y_i - y_k \rVert^2)} qj∣i=∑k=iexp(−∥yi−yk∥2)exp(−∥yi−yj∥2)
其中, q j ∣ i q_{j|i} qj∣i代表给定 i i i的情况下, y i y_i yi和 y j y_j yj之间的相似度。上式中的分母同样是为了归一化相似度值。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得到了低维空间中每个点之间的相似度矩阵 Q Q Q。
4. 优化过程
接下来,t-SNE算法的目标是使得高维空间中相似的数据点在低维空间中也保持相似的相对距离。为了实现这一点,t-SNE算法使用KL散度(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来衡量两个概率分布之间的差异。具体而言,t-SNE算法通过最小化高维空间中的概率分布 P P P和低维空间中的概率分布 Q Q Q之间的KL散度来优化映射过程。
KL散度的定义如下:
K L ( P ∣ ∣ Q ) = ∑ i ∑ j p j ∣ i log  p j ∣ i q j ∣ i KL(P||Q) = \sum_{i} \sum_{j} p_{j|i} \log \frac{p_{j|i}}{q_{j|i}} KL(P∣∣Q)=i∑j∑pj∣ilogqj∣ipj∣i
通过优化上述目标函数,即最小化KL散度,t-SNE算法将数据集 X X X映射到了低维空间 Y Y Y,并保留了数据点之间的相对距离。为了实现这个优化过程,t-SNE算法通常使用梯度下降等优化算法进行求解。
5. 示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t-SNE算法的原理,我们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假设我们有一个从高维空间中采样得到的数据集,包含1000个样本,每个样本有100个特征。我们希望将这个高维数据集可视化为二维空间。
首先,我们计算高维空间中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矩阵 P P P。然后,初始化低维空间中数据点的位置,可以使用随机均匀采样或者PCA等方法进行初始化。接着,我们根据相似度矩阵 P P P和当前低维空间中数据点位置,计算低维空间中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矩阵 Q Q Q。之后,我们使用梯度下降等优化算法,最小化KL散度,更新低维空间中数据点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直到优化过程收敛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通过上述过程,我们可以将高维空间中的数据集映射到二维空间,获得每个数据点在低维空间中的坐标。通过对低维空间中的数据进行可视化,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分析高维数据。
6. 总结
t-SNE算法是一种强大的非线性降维和可视化工具,通过保持高维空间数据点之间的相对距离,将高维数据映射到二维或三维空间。本篇文章详细介绍了t-SNE算法的原理,包括概率分布、相似度计算和优化过程,并给出了示例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t-SNE算法在机器学习和数据可视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希望本篇文章能给读者带来帮助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