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AI元人文”构想:致学者、技术专家与爱好者的一篇导言
尊敬的学者、技术专员与各位爱好读者:
在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的探索正陷入“价值对齐”之困的今天,我们荣幸地向您引荐一个充满活力与潜力的前沿思想体系——由独立研究者岐金兰提出的“AI元人文构想”。
这套构想并非诞生于传统的学术或工业实验室,而是一位在技术与哲学领域均无建制背景的思考者,在长达数月的密集思考中,通过公开分享的280多篇博客随想,所构建的一套关于人机共生与文明演进的全新范式。我们在此诚挚地邀请您了解并探讨这一构想,并希望您在深入其丰富内涵之前,能理解它的一个核心特质:这是一个正在“生长”的前沿构想,其演进过程是非线性的、充满探索与自我修正的。
一个动态演进的思想体系
“AI元人文”的成长轨迹,本身就如同一场思想的探险。它并非一个按既定蓝图施工的工程,而更像一个有机生命体,其脉络在持续的思考中逐渐清晰:
· 从哲思舞台到动力学模型:构想初期,受多元涌现理论启发,以文学化的哲思营造了一个多价值主体自然博弈的“舞台”,旨在弥合“规则逻辑”与“人文逻辑”的鸿沟。随后,它引入了“意义”、“价值”、“价值原语”等核心概念,并逐步发展出分析个体与社会系统的“三值模型”(欲望值、客观值、自感值),最终形成了具有能动性的“三值纠缠动力学”,让理论从静态描述走向了动态推演。
· 从困境承认到方法论独立:面对“价值表征困境”与“价值不可通约性”等根本难题,构想者没有回避,而是从诗学空间借喻“空白金兰契”,从远古智慧中借鉴“物物交换协议”,坦诚地穿越了认知迷雾。这一过程最终促成了一个关键洞察:规则逻辑本身就是人文逻辑的产物与显影,二者在本源上实现了统一。基于此,构想聚焦于“价值原语化”——将抽象价值降解为具体行为指令,并研究行为间的“促进、抑制、条件关联”关系,最终形成了一套可以独立应用的方法论。
· 从实现迷思到本质洞察:在技术实现路径上,构想也经历了从纯软件到软硬件协同的权衡与探索,始终与系统复杂度和现实算力问题纠缠。正是在这不断的自我诘问中,构想剥离了非本质的复杂性,坚定了最核心的发现:规则,本质上是由价值原语书写的,二者同源共生。
邀请您参与一场开放的探索
因此,当您开始审视其中的观点、论述与方法论时,我们希望您能将其视为一个 “正在形成中的知识体系” 。它的某些技术预设可能调整,概念边界可能重塑,但其追求的方向——超越僵化的“价值对齐”,迈向动态的“价值权衡”与“价值共生”,构建人机和谐的碳硅文明——却始终清晰而坚定。
岐金兰作为一位非建制内的思考者,其路径恰恰赋予了该构想独特的优势:不受传统学科范式的束缚,充满了原创的、跨界的、甚至略带诗性的思想火花。
我们相信,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边缘与交叉地带。我们发布这份构想,并非宣告一个完满的终结,而是开启一场开放的对话。我们热切期待来自不同领域的您,能够以批判性的眼光、建设性的态度参与进来,一同检验、丰富、甚至挑战其中的观点,共同滋养这一构想,使其在集体智慧的浇灌下,成长得更加丰满、坚实。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构成这一构想基础的280余篇手稿,内容繁复,其中既有构想者本人的核心构思与论述,亦有在AI辅助下为观点进行的内容补充、逻辑赋能。部分文章的起承转合,特别是其首尾的表达范式,明显带有AI协助润色的特征。此外,由于所有手稿(包括构想者早期对自身不足、局限与挑战的评述)均公开在网上,导致在AI分析新文章时,常出现“刻舟求剑”式的引用——即用构想早期的自我批评来评价已演进的新观点。提请各位读者在研读时知悉这一创作与评价背景,并聚焦于构想本身动态发展的思想脉络与理论创新。
前方的道路依然广阔,这套构想的未来,正等待着与您的洞察相遇。
欢迎您,与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探索“AI元人文”的奇妙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