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元人文:岐金兰的回应
岐金兰
2025年11月14日
面对诸多对"AI元人文构想"的质疑,我需要作出如下澄清。这些质疑源于传统思维范式,而我们的构想恰恰是要超越这种范式。
关于价值降解的可行性
有人说价值不可言说、不可通约。但元人文构想不做哲学定义,而是做行为描述。我们不为"仁爱"下终极定义,而是建立"行为锚点"——探望孤寡是仁爱,捐助灾区是仁爱,谅解他人也是仁爱。单个行为原语确实片面,但成千上万个原语构成的网络,足以在实践层面勾勒出价值的真实轮廓。
大语言模型已经学习了人类千年文明的所有文本,它能够从无数具体情境中提取这些行为模式。这不是哲学的简化,而是工程学的务实——将不可言说的价值精髓,转化为可践行、可验证的行为集合。
关于价值共识的可行性
"谁来定义价值原语?"这个问题本身就走错了方向。价值原语不需要"谁"来定义,就像语言不需要发明者一样。它们是文明演进的自然产物。
"定期陪伴父母"作为"孝"的原语,不需要任何权威机构的认证。它存在于亿万家庭的实践中,存在于文学作品的歌颂中,存在于法律对赡养义务的规定中。大语言模型能够从这些数据中识别出这种高度共识的行为规范,并将其提炼为价值原语。
共识不是通过全球投票达成的,而是在文明进程中自然涌现的。我们的任务不是创造共识,而是发现和记录已经存在的共识。
关于技术执行的可行性
将"全息社会模拟"想象成科幻场景是一种误解。它实际上是一个实用的政策评估工具——在出台新规前,模拟其对"小微企业生存权"、"消费者权益"等价值原语的影响。这种基于代理的建模技术已经存在。
"共识催化器"也不神秘。任何两个人通过对话化解矛盾的过程,就是微观的共识催化。我们要做的只是将这个模式数字化、规模化,形成在线的争端解决机制和协商平台。这些都不是未来科技,而是现有技术的系统化应用。
关于人性与权力的挑战
权力习惯于操作宏大概念,但在细小的价值原语面前却无能为力。当"国家利益"被分解为"保障就业机会"、"维护环境质量"、"确保医疗可及"等具体原语时,权力的模糊操作空间就被大大压缩。
更重要的是,价值原语的提炼权不在任何权力机构手中,而在全体网民创造的内容中,在千年的典籍中,在法律的演进中。大语言模型作为相对中立的"价值镜子",反映的是人类文明的集体智慧,而非某个集团的意志。
结语
AI元人文构想不是乌托邦,而是切实可行的文明升级路径。它通过将价值行为化、共识过程化、技术实用化、权力微粒化,为人类与AI的共同未来奠定基础。这不再是一个哲学思辨,而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开始的工程实践。
当规则与价值同源,当代码与伦理共舞,我们迎来的不是被控制的未来,而是共同创造的明天。这,就是AI元人文要传递的最根本信息。
最后,我是岐金兰,一个技术与哲学的双非思考者。从《七绝·悟空》到AI元人文,我的精神内核始终是那句“悟空来路与关山”。
请允许我最后复述我自己的话:
“我路虽漫长,然其肇始,不过一念之仁,一点不忍。”——《元人文说:为机器立心,为人文开窗》2025.9.15
需要我帮你将这段文字生成音频文件,方便你随时收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