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的定义、目的、原则
一、软件测试的定义
软件测试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旨在通过自动或手动的手段来评估软件系统的特性,目的是为了验证它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并发现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异。
简单来说,软件测试就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它不仅仅是“找Bug”,而是一个包含计划、设计、执行、评估和报告在内的完整生命周期。
关键点理解:
-
过程vs阶段: 测试不是软件开发最后一个阶段才做的事情,而是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如需求分析、设计、编码、维护)的持续过程。
-
验证与确认:
-
验证:我们是否在正确地构建产品?(“Are we building the product right?”)—— 确保软件按照设计规格实现。
-
确认:我们是否在构建正确的产品?(“Are we building the right product?”)—— 确保软件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和期望。
-
-
发现而非证明:测试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缺陷,而不是证明软件没有缺陷。(exhaustive testing)—— 那是不可能的。
总结:一个为了发现缺陷而进行的系统性过程,包含验证与确认。
二、软件测试的目的
软件测试的最终目的是 提供关于软件质量的信息,以帮助利益相关者做出明智的决策。 具体核心目标可以分解为:
-
发现缺陷:这是最直接、最广为人知的目的。通过执行测试用例,尽可能多的发现软件中存在的各种错误、缺陷和Bug。
-
提升信心、保障质量:通过充分的测试,为管理层、用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对软件质量的信心,确保软件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
-
预防缺陷:优秀的测试活动(如在需求、设计阶段进行的评审)可以尽早发现和修复问题,预防缺陷被引入到代码中,从而降低后期修复的成本。
-
支持决策:为项目管理者提供发布决策的依据。例如,通过测试报告来判断当前版本是否达到了发布标准,或者是否需要进行下一轮的修复和测试。
-
满足合规性要求: 在许多行业(如医疗、航空、金融),软件必须通过严格的测试以满足法律法规或行业标准的要求。
核心思想:测试不仅是为了“找错”,更是为了“保值”和“增值”,通过确保质量来保护企业的商业利益和用户满意度。
总结:发现缺陷、提升质量信心、预防缺陷、支持决策、满足合规。
三、软件测试的基本原则
-
测试显示缺陷的存在:测试可以证明软件中存在缺陷,但不能证明软件中没有缺陷。测试降低了软件中存在未被发现缺陷的可能性,但绝不能保证软件100%无缺陷。
-
穷尽测试是不可能的:除了非常简单的程序,对所有可能的输入、输出预置条件和执行路径进行完全测试(即穷尽测试)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测试需要基于风险和优先级,使用不同的测试技术和策略来智能地选择测试用例。
-
早期测试:测试活动应尽早开始,并贯穿于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在需求阶段就应开始测试活动(需求文档评审阶段),以便尽早发现和修复缺陷,显著降低修复成本。这符合“缺陷发现的越晚,修复成本越高”的规律。
-
缺陷集群性:在软件中,少数模块通常包含了大部分被发现的缺陷。遵循帕累托法则(80/20法则),大约80%的问题集中在20%的模块中。识别这些高风险模块并集中测试资源,可以提高测试效率。
-
杀虫剂悖论:反复执行相同的测试用例,最终将不再能发现新的缺陷。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测试用例需要定期评审和更新,并引入新的测试技术和数据,以发现更多潜在的缺陷。
-
测试活动依赖于测试背景:测试策略和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测试背景而变化。例如,一个电商网站的测试方法与一个心脏起搏器控制软件的测试方法会截然不同。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业务领域、风险等级、法规要求和项目限制等等。
-
不存在缺陷的悖论:发现并修复大量缺陷固然重要。但如果软件本身不适用、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那么它依然是失败的。测试的最高层次目标是验证软件是否提供了所需价值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总结:显示存在、无法穷尽、尽早集群、谨防悖论、依赖背景、价值为本。
软件生命周期与测试生命周期
一、软件生命周期(SDLC)
- 定义与核心思想
软件生命周期,也常被称为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描述了软件从概念提出到最终废弃(退役)的整个演化过程所经历的一系列阶段。它是一个宏观的、全局的视角,关注的是 “如何构建和管理软件”。
- 常见模型
SDLC有不同的模型(即开发方法论),每种模型都定义了独特的阶段划分和流程。常见的包括:
- 瀑布模型: 线性的、阶段化的顺序进行。(核心模型)
- V模型:强调测试与开发阶段的对应关系。
- 迭代、增量模型:分批次、循环的交付功能。
- 敏捷模型:以短周期迭代为核心,拥抱变化(如Scrum, Kanban)。
- 通用阶段(以瀑布模型为例,便于理解)
尽管模型不同,但通常包含以下核心活动:
- 需求分析与规划:确定要做什么,进行可行性分析。
- 系统设计:架构设计、技术选型、数据库设计等等。
- 实现(编码):程序员编写代码。
- 测试:验证软件是否满足需求。
- 部署:发布至生产环境供用户使用。
- 运维与维护:修复问题、更新升级、直至退役。
4.现代视角
在现代开发中,更多采用敏捷、DevOps等迭代和增量模型。这些模型不是线性的,而是将上述活动压缩在短周期(如Sprint)内反复进行,但软件“诞生-成长-消亡”的生命周期本质不变。
- 关键点
- 范围广:覆盖了所有活动,包括项目管理、需求、设计、编码、测试、运维等。
- 关注“构建”:核心目标是产出可工作的软件产品。
- 阶段导向: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交付物和准入/准出标准。
核心理解:SDLC是舞台本身,它规定了整个项目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完整流程和规则。
二、测试生命周期(STLC)
-
定义与核心思想
测试生命周期,也常被称为软件测试生命周期。是指在软件生命周期框架内部运行测试活动中必须执行的一系列结构化的阶段,它关注如何系统性地规划和执行测试以保证质量。它本质上是SDLC的一个关键子集。 -
核心阶段(通常遵循ISTQB等标准)
测试生命周期通常包含以下基本阶段,形成一个闭环:
- 需求分析
- 活动:分析测试基础(如需求、设计文档、用户故事),从测试角度理解需求的可测试性和一致性。
- 产出:需求可追溯矩阵、测试可行性报告。
- 测试计划
- 活动:制定测试策略、确定测试范围、目标、资源、时间表、风险缓解计划等。
- 产出: 测试计划文档。
- 测试设计与开发
- 活动:基于需求制定详细的测试用例、编写测试脚本、准备测试数据、搭建测试环境。
- 产出:测试用例、测试脚本、测试数据。
- 测试环境搭建
- 活动:配置和准备独立的测试环境(硬件、软件、网络等),确保其模拟生产环境。
- 产出:可用的测试环境。
- 测试执行
- 活动:根据测试用例在测试环境中执行测试,记录实际结果,报告发现的缺陷,并对修复后的缺陷进行回归测试。
- 产出:验证修复和确保未引入新问题。
- 测试评估与报告
- 活动:评估测试结果和出口准则(如“95%测试用例通过”)是否满足。生成测试总结报告,为发布决策提供依据。
- 产出:缺陷报告、测试总结报告。
- 测试周期结束
- 活动: 归档测试件(测试用例、脚本、报告等),进行经验教训复盘,释放资源。
- 产出: 测试文件归档。
- 关键点
- 范围专:专注于与质量验证相关的活动。
- 关注“验证”:核心目标是评估产品质量并提供质量反馈。
- 活动导向:每个阶段是一系列具体的测试任务。
核心理解:STLC是SDLC这个大舞台上精心策划的“演出”,它有自己独立的剧本、流程和谢幕环节。
区别与联系
| 对比维度 | 软件生命周期 | 测试生命周期 |
|---|---|---|
| 范围 | 宏观的、全局的,涵盖从概念到废弃的全过程。 | 微观的、局部的,是SDLC中的一个专业子流程。 |
| 焦点 | “如何构建软件”,关注范围、成本、进度和整体质量。 | “如何验证软件”,专注于发现缺陷、评估质量。 |
| 主要活动 | 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部署、运维。 | 需求分析、测试计划、测试设计、测试执行、缺陷报告、测试评估。 |
| 参与角色 | 项目经理、产品经理、架构师、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运维工程师等所有项目成员。 | 主要以测试团队为核心(测试经理、测试分析师、测试工程师),其他角色(如开发、产品)参与协作。 |
| 产出物 | 需求规格说明书、设计文档、源代码、可部署的软件产品、用户手册等。 | 测试计划、测试用例、缺陷报告、测试摘要报告等质量评估工件。 |
总结:
- 软件生命周期是战略蓝图,定义了建造软件的“总体路线图”。
- 测试生命周期是战术流程,定义了保障质量的“具体作战方案”。
理解它们的不同至关重要: 现代软件工程强调,测试生命周期应尽早启动,并与软件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深度对等和交互,从而实现早期的缺陷预防和持续的质量反馈,最终高效地交付高质量的软件产品。它们不是两个独立的流程,而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全局与局部、生产与质检的关系。理解并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是确保软件项目在正确的轨道上,以可控的成本和进度,交付高质量产品的基石。在敏捷等现代开发模式下,这种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和迭代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