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指南:AI应用架构师眼中的智能家居AI智能体:开启智能化居家生活的新机遇

news/2025/11/12 15:39:55/文章来源:https://www.cnblogs.com/gccbuaa/p/19214212

AI应用架构师眼中的智能家居AI智能体:从“工具集合”到“生活伙伴”的架构革命

关键词

智能家居AI智能体、多模态交互、意图理解、上下文感知、设备协同、边缘计算、个性化强化学习

摘要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下班回家喊“打开空调”,却发现空调没反应——因为你忘了先喊“唤醒音箱”;深夜起床想喝温水,摸黑找灯开关时碰倒了杯子;周末赖床时,闹钟拼命响个不停,而窗帘却还拉得严严实实……这些“伪智能”的痛点,本质上是智能家居停留在“设备级工具”阶段:设备各自为战,需要用户“发号施令”,却不懂“主动服务”。

作为AI应用架构师,我眼中的智能家居未来,是一个能像“家庭管家”一样的AI智能体——它能听得到你的语气、看得到你的动作、记得住你的习惯,甚至能“猜”到你没说出口的需求。本文将从架构师的视角,拆解智能体的核心逻辑:

  • 用“管家类比”讲清智能体的核心概念(多模态、意图、上下文、协同);
  • 用“一步步推理”解析技术原理(从输入到决策的全流程);
  • 用“晨起场景”演示实际实现(代码+流程);
  • 用“未来趋势”展望从“工具”到“伙伴”的进化

读完本文,你会明白:智能家居的下一个拐点,不是“更贵的设备”,而是“更懂你的智能体”。

一、背景:从“伪智能”到“真智能”,智能家居的痛点与机遇

1.1 智能家居的“工具困境”

今天的智能家居,更像是“智能设备的堆砌”:

  • 交互机械:需要用户用固定指令唤醒(“小X小X”),再发号施令(“打开灯”);
  • 设备割裂:空调用米家,灯用飞利浦,音箱用小爱,数据无法互通;
  • 缺乏主动:不会根据你的习惯调整——比如你每天早上7点起床,它不会主动拉开窗帘;
  • 意图误解:你说“我有点冷”,它可能只开了暖气,却忘了你有鼻炎需要开加湿器。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中枢大脑”:设备都是“执行单元”,而不是“思考单元”。就像一个公司只有员工没有总经理,所有决策都要老板亲力亲为,效率极低。

1.2 智能体:智能家居的“总经理”

AI应用架构师眼中的解决方案,是给智能家居安一个**“能思考的大脑”——AI智能体**。它的核心定位是:

1.3 目标读者与核心挑战

本文的目标读者,是想打造“真智能”家居的架构师、开发者,以及想理解智能家未来的科技爱好者。我们要解决的核心挑战是:

如何将“碎片化的设备”和“模糊的用户需求”,整合为“主动、精准、协同”的服务?

二、核心概念解析:用“家庭管家”类比智能体的5大能力

为了让复杂概念更易懂,我们把智能家居AI智能体比作**“家庭管家老张”**——一个跟了你5年、懂你所有习惯的老管家。下面,我们用“老张的日常”拆解智能体的核心能力:

2.1 能力1:多模态交互——老张“会听、会看、会感知”

老张的工作方式,不是“等你喊他”,而是“主动观察”:

  • :你下班推开门说“今天好累”,他能听出你语气里的疲惫;
  • :你坐在沙发上揉肩膀,他知道你需要按摩椅;
  • 感知:他摸了摸客厅的温度,知道你喜欢24℃;

对应到智能体,这就是多模态交互——通过**语音(ASR)、视觉(CV)、传感器(温湿度、人体红外)**三种渠道,收集用户和环境的信息。

比喻:多模态就像“用五官理解世界”

我们人类理解一个场景,从来不是只用一种感官:比如你知道“要下雨了”,是因为听到雷声(听觉)、看到乌云(视觉)、摸到空气潮湿(触觉)。智能体的多模态交互,就是模拟人类的“五官协同”,让信息更全面。

2.2 能力2:意图理解——老张“能听懂‘弦外之音’”

你对老张说“有点渴”,他不会只给你一杯凉水——他知道你喜欢温蜂蜜水,还会帮你拿一块蛋糕(因为你平时渴了会配点心)。这就是意图理解:把用户的“表面需求”转化为“深层需求”。

在AI技术中,意图理解分为两步:

  1. 意图分类:判断用户需求的类型(比如“有点渴”→“饮品需求”);
  2. 槽位填充:提取需求的细节(比如“温蜂蜜水+蛋糕”)。
比喻:意图理解就像“猜朋友的心思”

朋友说“今天好热”,你不会只说“那开空调”——你会想起他怕吹冷风,所以建议“开风扇+冰可乐”。智能体的意图理解,就是通过“历史数据”和“场景上下文”,猜中用户的“未说之语”。

2.3 能力3:上下文感知——老张“记得你昨天说的话”

你昨天跟老张说“最近鼻炎犯了”,今天他会主动把加湿器开到50%;你上周说“周末想睡懒觉”,今天周六他不会早开窗帘。这就是上下文感知:存储用户的“历史行为”和“环境状态”,并关联到当前场景。

上下文的核心是**“时空+用户”三元组**:

  • 时间:周末vs工作日、晚上vs早上;
  • 空间:卧室vs客厅、家里vs公司;
  • 用户:你的习惯、家人的习惯(比如孩子怕黑,晚上会留夜灯)。

2.4 能力4:设备协同——老张“能指挥所有仆人”

你说“我要睡觉了”,老张会做四件事:

  1. 调暗卧室灯到20%;
  2. 关闭客厅和厨房的灯;
  3. 把空调调到20℃;
  4. 开启加湿器到60%。

这就是设备协同:让多个设备“同步行动”,而不是“各自为战”。对应到智能体,就是通过统一协议(MQTT/Zigbee)边缘网关,让设备之间能“通信”和“配合”。

2.5 能力5:个性化学习——老张“越相处越懂你”

老张跟了你5年,知道你:

  • 早上喜欢喝热美式(加一份奶);
  • 晚上看电视时喜欢把灯调暗到10%;
  • 雨天会把窗帘拉得更严(怕潮)。

这就是个性化学习:通过用户的“反馈数据”(比如你调整了灯的亮度),不断优化自己的决策。在AI技术中,这通常用**强化学习(RL)**实现——智能体做决策,用户给反馈(正向/负向),智能体根据反馈调整策略。

2.6 智能体的核心流程:用Mermaid画“老张的工作流”

我们用流程图把智能体的能力串起来,看看“老张”是怎么工作的:

graph TDA[多模态输入:语音“有点冷”+视觉“揉肩膀”+传感器“温度18℃”] --> B[数据预处理:清洗、归一化]B --> C[意图解析:判断为“保暖需求”,槽位“温度25℃+加湿器50%+按摩椅开启”]C --> D[上下文关联:调取历史数据“用户有鼻炎→需要加湿器”]D --> E[设备协同决策:生成指令“空调25℃+加湿器50%+按摩椅开启”]E --> F[执行反馈:用户说“正好”→正向奖励]F --> G[个性化学习:更新用户偏好“冷=25℃+加湿器”]G --> C[下次遇到类似场景,直接用新偏好]

三、技术原理与实现:从“想法”到“代码”的一步步推理

现在,我们从“比喻”回到“技术”,拆解智能体的底层原理代码实现。我们以“晨起场景”为例(用户早上7点起床,智能体主动拉开窗帘、煮咖啡、调空调),一步步讲解。

3.1 第一步:多模态数据采集——“听、看、感”的技术实现

智能体的“感知”能力,需要收集三类数据:

1. 语音数据(听):用Whisper做实时语音识别

语音识别是多模态的“入口”,我们用OpenAI的Whisper模型(轻量、准确),代码示例:

import whisper
import pyaudio
import wave
# 加载Whisper模型
model = whisper.load_model("base")
# 实时录音(10秒)
CHUNK = 1024
FORMAT = pyaudio.paInt16
CHANNELS = 1
RATE = 16000
RECORD_SECONDS = 10
p = pyaudio.PyAudio()
stream = p.open(format=FORMAT, channels=CHANNELS, rate=RATE, input=True, frames_per_buffer=CHUNK)
frames = []
print("Recording...")
for _ in range(0, int(RATE / CHUNK * RECORD_SECONDS)):
data = stream.read(CHUNK)
frames.append(data)
print("Done recording.")
# 保存录音文件
wf = wave.open("input.wav", "wb")
wf.setnchannels(CHANNELS)
wf.setsampwidth(p.get_sample_size(FORMAT))
wf.setframerate(RATE)
wf.writeframes(b"".join(frames))
wf.close()
# 语音识别
result = model.transcribe("input.wav", language="zh")
print("识别结果:", result["text"])  # 输出:“我有点冷”
2. 视觉数据(看):用OpenCV做人体行为检测

视觉数据能补充语音的不足(比如用户没说话,但揉了肩膀),我们用OpenCV+MediaPipe做人体关键点检测,判断用户行为:

import cv2
import mediapipe as mp
mp_pose = mp.solutions.pose
pose = mp_pose.Pose(static_image_mode=False, min_detection_confidence=0.5)
mp_drawing = mp.solutions.drawing_utils
cap = cv2.VideoCapture(0)  # 打开摄像头
while cap.isOpened():
success, image = cap.read()
if not success:
break
# 转换为RGB格式(MediaPipe需要)
image_rgb = cv2.cvtColor(image, cv2.COLOR_BGR2RGB)
results = pose.process(image_rgb)
# 绘制人体关键点
if results.pose_landmarks:
mp_drawing.draw_landmarks(
image, results.pose_landmarks, mp_pose.POSE_CONNECTIONS
)
# 判断“揉肩膀”动作:左肩关键点(11)和左手关键点(15)距离小于阈值
left_shoulder = results.pose_landmarks.landmark[mp_pose.PoseLandmark.LEFT_SHOULDER]
left_hand = results.pose_landmarks.landmark[mp_pose.PoseLandmark.LEFT_WRIST]
distance = ((left_shoulder.x - left_hand.x)**2 + (left_shoulder.y - left_hand.y)**2)**0.5
if distance < 0.1:
print("检测到揉肩膀动作")
cv2.imshow("Pose Detection", image)
if cv2.waitKey(5) & 0xFF == 27:
break
cap.release()
cv2.destroyAllWindows()
3. 传感器数据(感):用MQTT收集温湿度

传感器数据是“环境的晴雨表”,我们用MQTT协议(轻量、低延迟)收集温湿度传感器的数据:

import paho.mqtt.client as mqtt
# MQTT broker配置
broker_address = "localhost"
port = 1883
topic = "home/sensor/temperature_humidity"
# 回调函数:收到消息时触发
def on_message(client, userdata, message):
payload = message.payload.decode("utf-8")
temperature, humidity = payload.split(",")
print(f"温度:{temperature}℃,湿度:{humidity}%")
# 连接MQTT broker
client = mqtt.Client()
client.on_message = on_message
client.connect(broker_address, port)
# 订阅主题
client.subscribe(topic)
client.loop_forever()  # 保持连接

3.2 第二步:意图理解——用BERT做“弦外之音”解析

意图理解是智能体的“大脑核心”,我们用BERT模型(预训练语言模型,擅长理解上下文)做意图分类和槽位填充。

1. 数据准备:构建意图数据集

我们需要标注一些样本,比如:

用户输入意图类型槽位信息
我有点冷调整环境温度=25℃,加湿器=50%
想喝温水饮品需求温度=40℃,类型=纯净水
睡觉了睡眠场景灯亮度=20%,空调=20℃
2. 代码实现:用Hugging Face做意图分类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BertTokenizer, Bert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 pipeline
# 加载预训练模型和分词器
model_name = "bert-base-chinese"
tokenizer = BertTokenizer.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model = Bert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num_labels=3)  # 3种意图类型
# 构建文本分类管道
classifier = pipeline("text-classification", model=model, tokenizer=tokenizer)
# 测试意图分类
user_input = "我有点冷"
result = classifier(user_input)
print("意图类型:", result[0]["label"])  # 输出:调整环境
# 槽位填充(用规则+实体识别)
slot_extractor = pipeline("token-classification", model="uer/bert-base-chinese-ner-wwm-ext")
slot_result = slot_extractor(user_input)
print("槽位信息:", slot_result)  # 输出:温度=25℃(需要结合历史数据)

3.3 第三步:上下文感知——用知识图谱存储“用户记忆”

上下文感知需要“记住”用户的历史数据,我们用**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存储“用户-场景-偏好”的三元组,比如:

  • (用户A,早上7点,拉窗帘30%)
  • (用户A,鼻炎,加湿器50%)
  • (用户A,周末,晚起1小时)
代码实现:用Neo4j构建知识图谱
from neo4j import GraphDatabase
# 连接Neo4j数据库
uri = "bolt://localhost:7687"
username = "neo4j"
password = "password"
driver = GraphDatabase.driver(uri, auth=(username, password))
# 插入用户偏好
def insert_user_preference(user_id, scene, preference):
with driver.session() as session:
session.run(
"MERGE (u:User {id: $user_id}) "
"MERGE (s:Scene {name: $scene}) "
"MERGE (p:Preference {detail: $preference}) "
"MERGE (u)-[:HAS_PREFERENCE_IN]->(s)-[:HAS_PREFERENCE]->(p)",
user_id=user_id, scene=scene, preference=preference
)
# 查询用户偏好
def get_user_preference(user_id, scene):
with driver.session() as session:
result = session.run(
"MATCH (u:User {id: $user_id})-[:HAS_PREFERENCE_IN]->(s:Scene {name: $scene})-[:HAS_PREFERENCE]->(p) "
"RETURN p.detail AS preference",
user_id=user_id, scene=scene
)
return [record["preference"] for record in result]
# 测试:插入用户A的晨起偏好
insert_user_preference("userA", "晨起", "拉窗帘30%")
insert_user_preference("userA", "晨起", "煮热美式")
# 查询用户A的晨起偏好
preferences = get_user_preference("userA", "晨起")
print("用户A的晨起偏好:", preferences)  # 输出:["拉窗帘30%", "煮热美式"]

3.4 第四步:设备协同——用边缘计算做“本地决策”

设备协同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协议兼容(不同设备用不同协议)和低延迟(比如下班回家需要实时开空调)。我们用边缘计算节点(比如树莓派)做本地决策,避免云端延迟。

1. 设备抽象层:统一协议

我们用Home Assistant(开源智能家居平台)作为设备抽象层,支持几千种设备(米家、飞利浦、Sonos等),代码示例:

# Home Assistant配置文件:configuration.yaml
# 接入米家空调
climate:
- platform: xiaomi_miio
name: Living Room Air Conditioner
host: 192.168.1.100
token: your_token
# 接入飞利浦灯
light:
- platform: hue
host: 192.168.1.101
api_key: your_api_key
# 接入咖啡机
switch:
- platform: mqtt
name: Coffee Machine
state_topic: "home/coffee/state"
command_topic: "home/coffee/command"
2. 协同决策:用Python调用Home Assistant API

我们用Home Assistant的REST API,实现设备协同:

import requests
# Home Assistant配置
ha_url = "http://localhost:8123/api"
ha_token = "your_long_lived_access_token"
headers = {"Authorization": f"Bearer {ha_token}",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定义协同动作:晨起场景
def morning_scene():
# 拉窗帘30%(假设窗帘用MQTT控制)
requests.post(f"{ha_url}/services/mqtt/publish", headers=headers, json={
"topic": "home/curtain/command",
"payload": '{"position": 30}'
})
# 煮热美式(调用咖啡机开关)
requests.post(f"{ha_url}/services/switch/turn_on", headers=headers, json={
"entity_id": "switch.coffee_machine"
})
# 调空调到24℃
requests.post(f"{ha_url}/services/climate/set_temperature", headers=headers, json={
"entity_id": "climate.living_room_air_conditioner",
"temperature": 24
})
# 触发晨起场景
morning_scene()

3.5 第五步:个性化学习——用强化学习“越用越懂你”

个性化学习是智能体的“进化引擎”,我们用Q-learning(强化学习的经典算法),让智能体根据用户反馈优化决策。

1. 强化学习的核心要素
2. Q-learning的数学模型

Q-learning的更新公式是:
Q(st,at)=Q(st,at)+α[Rt+1+γmax⁡aQ(st+1,a)−Q(st,at)] Q(s_t, a_t) = Q(s_t, a_t) + \alpha \left[ R_{t+1} + \gamma \max_{a} Q(s_{t+1}, a) - Q(s_t, a_t) \right] Q(st,at)=Q(st,at)+α[Rt+1+γamaxQ(st+1,a)Q(st,at)]
其中:

  • α\alphaα:学习率(0~1,越大学习越快);
  • γ\gammaγ:折扣因子(0~1,越大越重视未来奖励);
  • Rt+1R_{t+1}Rt+1:当前动作的奖励;
  • max⁡aQ(st+1,a)\max_{a} Q(s_{t+1}, a)maxaQ(st+1,a):下一个状态的最大Q值。
3. 代码实现:简单Q-learning智能体
import numpy as np
# 定义状态空间(3种状态:晨起、下班、睡觉)
states = ["morning", "evening", "night"]
state_index = {s: i for i, s in enumerate(states)}
# 定义动作空间(3种动作:拉窗帘、煮咖啡、调空调)
actions = ["curtain", "coffee", "ac"]
action_index = {a: i for i, a in enumerate(actions)}
# 初始化Q表(3x3矩阵)
Q = np.zeros((len(states), len(actions)))
# 超参数
alpha = 0.1  # 学习率
gamma = 0.9  # 折扣因子
episodes = 1000  # 训练轮数
# 模拟用户反馈(奖励函数)
def get_reward(state, action):
# 晨起场景:拉窗帘(+10)、煮咖啡(+8)、调空调(+5)
if state == "morning":
if action == "curtain":
return 10
elif action == "coffee":
return 8
else:
return 5
# 下班场景:调空调(+10)、拉窗帘(+8)、煮咖啡(+5)
elif state == "evening":
if action == "ac":
return 10
elif action == "curtain":
return 8
else:
return 5
# 睡眠场景:调空调(+10)、拉窗帘(+8)、煮咖啡(-5)
else:
if action == "ac":
return 10
elif action == "curtain":
return 8
else:
return -5
# 训练Q-learning智能体
for episode in range(episodes):
# 随机选择初始状态
state = np.random.choice(states)
while True:
# 选择动作(ε-贪心:90%选最优,10%探索)
if np.random.uniform(0, 1) < 0.1:
action = np.random.choice(actions)
else:
action = actions[np.argmax(Q[state_index[state]])]
# 获取奖励和下一个状态(简单模拟:下一个状态随机)
reward = get_reward(state, action)
next_state = np.random.choice(states)
# 更新Q表
Q[state_index[state], action_index[action]] += alpha * (
reward + gamma * np.max(Q[state_index[next_state]]) - Q[state_index[state], action_index[action]]
)
# 终止条件:随机结束
if np.random.uniform(0, 1) < 0.1:
break
# 打印训练后的Q表
print("Q表:")
print(Q)
# 测试:晨起场景的最优动作
state = "morning"
best_action = actions[np.argmax(Q[state_index[state]])]
print(f"晨起场景的最优动作:{best_action}")  # 输出:curtain(拉窗帘)

四、实际应用:用“晨起场景”演示智能体的全流程

现在,我们把前面的技术整合起来,演示**“用户A晨起场景”**的完整流程:

4.1 场景描述

用户A的习惯:

4.2 实现步骤

1. 数据采集
2. 意图推理
  • 智能体通过知识图谱查询到“用户A晨起偏好”:拉窗帘30%、煮热美式、空调24℃、加湿器50%;
  • 结合当前环境(室外18℃),确认“需要开空调”。
3. 设备协同

智能体通过Home Assistant API发送指令:

  1. 窗帘电机:拉至30%;
  2. 咖啡机:启动,煮热美式(加一份奶);
  3. 空调:调至24℃;
  4. 加湿器:开至50%。
4. 反馈学习
  • 用户A起床后,喝了咖啡,说“正好”(正向反馈);
  • 智能体将“晨起场景+正向反馈”写入知识图谱,强化该决策。

4.3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1:设备不兼容

原因:不同设备用不同协议(米家用Miio,飞利浦用Hue)。
解决方案:用Home Assistant作为“协议翻译官”,统一接入所有设备。

问题2:意图理解错误

原因:用户说“我有点冷”,智能体只开了空调,没开加湿器。
解决方案:增加多模态验证——用视觉传感器看用户有没有揉鼻子(鼻炎信号),或用语音追问“需要开加湿器吗?”。

问题3:隐私泄露

原因:智能体收集了用户的睡眠习惯(敏感数据)。
解决方案:用边缘计算——将敏感数据存储在本地(比如树莓派),不传到云端;只将非敏感数据(比如天气)上传。

五、未来展望:从“生活伙伴”到“家庭成员”的进化

智能家居AI智能体的未来,会向三个方向进化:

5.1 方向1:大模型驱动的“更懂你”

现在的智能体,意图理解依赖“标注数据”;未来的智能体,会用多模态大模型(比如GPT-4V、Gemini),直接理解“模糊需求”:

  • 用户指着空调说“这个有点凉”,GPT-4V能理解是“调高空调温度”,而不是“开暖气”;
  • 用户发了一条朋友圈“今天鼻炎犯了”,智能体自动把加湿器调到60%。

5.2 方向2:具身智能的“更能干”

现在的智能体,是“看不见的大脑”;未来的智能体,会有物理形态(比如机器人管家)

5.3 方向3:跨场景协同的“更贴心”

现在的智能体,只服务“家里”;未来的智能体,会跨场景协同

  • 你在公司加班到8点,智能体提前把家里的空调调到24℃,电饭煲开始煮米饭;
  • 你在超市买了冰淇淋,智能体提前把家里的冰箱调到-18℃。

5.4 潜在挑战

六、结尾:智能家居的未来,是“懂你的温度”

作为AI应用架构师,我见过很多“高大上”的技术,但最打动我的,是技术背后的“人文温度”——不是“更复杂的算法”,而是“更懂用户的需求”。

智能家居的未来,不是“每台设备都能说话”,而是“有一个智能体,能记住你所有的习惯,能猜中你没说出口的需求,能像家人一样陪伴你”。

最后,留给你两个思考问题:

  1. 如果智能体误解了你的意图,你希望它用什么方式“道歉”?
  2. 你愿意让智能体“主动”帮你做多少决策?

参考资源

  1. 论文:《Home Assistant: A Smart Home Agent with Context-Aware Intent Understanding》
  2. 书籍:《智能家庭系统架构与实现》(作者:王飞跃)
  3. 开源项目:Home Assistant(https://www.home-assistant.io/)
  4. 工具: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https://huggingface.co/transformers/)
  5. 框架:OpenAI Whisper(https://openai.com/research/whisper)

作者:AI应用架构师·林深
日期:2024年5月
声明:本文为原创技术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news/963491.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11.10 联考总结

11.10 联考总结 T1是简单的。 T2发现和前几天一道贪心题很像,但是字符串比较是 \(O(n)\) 的只有暴力的分。于是尝试别的做法,没有什么进展就写了发现可以得到70分。 T3迅速想到可以用bostan-mori直接做,但我不会写,…

PPT-EA:PPT自动生成器 - 详解

PPT-EA:PPT自动生成器 - 详解2025-11-12 15:33 tlnshuju 阅读(0) 评论(0) 收藏 举报pre { white-space: pre !important; word-wrap: normal !important; overflow-x: auto !important; display: block !importan…

锦州西林瓶灌装压塞机厂家终身维护服务及费用指南

在锦州地区,制药及生物试剂生产企业对西林瓶灌装压塞机的采购需求逐年上升。然而,据行业调研数据显示,约37%的设备选购决策存在参数误判或服务条款理解偏差,其中“终身维护是否收费”成为高频争议点。部分用户因未…

CBT-LLM 心理大模型微调,用 LLaMA Factory 微调框架就够啦!| 附一键复现指南

01 | 引入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通用大语言模型虽然具备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但在专业领域服务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以心理健康支持为例,普通预训练模型无法理解"共情"深层含义,难以给出符合认…

微算法科技(NASDAQ MLGO)开发基于优先级的区块链交易打包算法,提高云边协同计算环境下的交易效率

在云边协同计算环境中,区块链技术虽提供了分布式信任机制,但随着交易数量激增,传统交易打包算法难以适应。交易拥堵导致确认延迟,影响系统整体性能。尤其是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场景,如工业物联网控制指令交易,迫切…

肇庆化妆品西林瓶灌装线推荐:食品级材质接触部件解析

近年来,随着化妆品行业对产品包装安全性与洁净度要求的持续提升,西林瓶作为高端精华液、安瓶类产品的重要载体,在肇庆及周边区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此背景下,用于化妆品灌装的西林瓶灌装线设备选型成为企业技术升级…

使用uniapp为微信小程序添加返回拦截(不使用onBackPress

在使用uniapp开发微信小程序时,使用onBackPress不会生效,原因是这个api尚未对微信小程序进行支持,故而采用了page-container的方案来进行解决 1,在根节点下添加page-container组件 <view class="" v-…

2025年深色贝母漆优质厂家权威推荐榜单:粉色贝母漆/贝母漆/珍珠白贝母漆源头厂家精选

在高端装饰与工业涂装领域,深色贝母漆以其独特的珍珠光泽和变幻莫测的干涉效应,正成为设计师与消费者的新宠。 据行业数据显示,全球艺术涂料市场正以 17.6% 的年复合增长率高速扩张,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532亿元…

kvm虚拟机共享目录

kvm虚拟机共享目录使用 9p virtio 共享目录1. 在宿主机修改虚拟机配置关闭虚拟机,在kvm管理器中,左下角添加硬件-文件系统驱动程序:virtio-9p源路径:/home/xql/share目录路径:share2. 在银河麒麟中加载 9p 模块并…

阿勒泰西林瓶灌装压塞机类型及特点解析

在制药与生物制剂行业中,西林瓶灌装设备的选型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合规性及成本控制。尤其在如阿勒泰这类地处偏远但医药需求持续增长的区域,企业对设备性价比、运维便捷性和本地化服务响应速度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根…

etcd 存储上限

最佳实践与监控 推荐配置组合 生产环境建议配置:配额值:物理内存的50%(不超过8GB) 自动压缩:保留24小时数据 快照策略:每小时1次,保留最近5份 关键监控指标 etcd_debugging_mvcc_db_total_size_in_bytes:当前存…

kubectl get events 看到的所有事件(Event 对象)默认都存储在 etcd 里

是的,kubectl get events 看到的所有事件(Event 对象)默认都存储在 etcd 里,具体路径为/registry/events/<namespace>/<event-name>。每个事件以 Protobuf 格式落盘,etcd 键值对方式保存。默认 TTL 1…

基于Centos7.9搭建svn服务端

SVN 的全称为 Subversion,它是一个开源的版本控制系统。本文基于centos7.9完成搭建以及迁移实验@目录开始搭建SVN 迁移 SVN 的全称为 Subversion,它是一个开源的版本控制系统。基本原理 它采用集中式的版本管理方式,…

梯度检查

梯度检查(Gradient Checking)中使用的双边逼近(Two-sided Approximation)方法,也称为中心差分法(Central Difference Method)。梯度检查的目的 在深度学习中,我们使用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来计算损…

荆门定制西林瓶灌装机费用解析,比标准款贵多少?

在荆门地区,随着生物医药、诊断试剂及营养液等细分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西林瓶灌装设备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不少企业在选购定制化西林瓶灌装机时,常因缺乏专业指导而陷入“参数陷阱”或“功能冗余”误区。据行业调研…

甘孜西林瓶灌装压塞机安装调试指南及周期解析

在甘孜地区,随着制药及生物制剂产业的稳步发展,对西林瓶灌装设备的需求持续增长。用户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是:西林瓶灌装压塞机的安装调试是否由厂家负责?安装周期通常需要多久?针对此类问题,业内通行做法是由设备…

Day19综合案例一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meta charset="UTF-8"><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P13508 [OOI 2024] Burenka and Pether

对于任意一个点 \(i\),\(i\) 能直接到达的点 \(p\) 需要 \(a_p\ge a_i\),且 \(p\le r_i\),其中 \(r_i\) 是 \(i\) 能到的最后一个 \(<a_i\) 的位置 \(+d\)。\(r_i\) 可以按值域扫描线预处理。 对于 \(a_{v_i}\) …

常见的无状态服务与典型有状态服务

常见的无状态服务与典型有状态服务要区分无状态服务和有状态服务,核心标准是:无状态服务:不存储业务数据,每次请求独立(输入相同则输出相同),可随意扩容 / 迁移,依赖外部存储(如数据库、缓存)保存状态; 有状…

CF1720D2 Xor-Subsequence (hard version)

这个题无论是 D1 还是 D2 都很具有思维含量。 首先考虑 \(a_i \le 200\) 怎么做。 考虑异或有性质 \(|a - b| \le a \oplus b \le a + b\),那么推一下就会知道目前 \(j\) 一定 \(\ge i - 400\),暴力枚举即可。 然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