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霍格沃兹测试学院公众号,回复「资料」, 领取人工智能测试开发技术合集
在敏捷开发与DevOps的洪流下,传统的手工“点点点”测试已成为交付链条上最沉重的枷锁。即便引入了自动化脚本,其脆弱的、预设路径的测试模式也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现代应用。
本文将引领你突破传统,基于 Dify.ai 的工作流,构建一个具备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的“自主测试智能体”,让测试从重复劳动升级为智能化的探索与守护。
一、困局:自动化测试的“伪智能”与天花板
当前,很多团队的自动化测试陷入了一个瓶颈:
脚本脆弱:UI的轻微改动、API字段的微小变动,都可能导致大批自动化脚本失败,维护成本高昂。
路径僵化:脚本只能执行预设的、线性的测试路径,无法应对用户千变万化的操作顺序和动态数据。
缺乏认知:工具无法理解应用的业务上下文,无法像人类测试员一样进行探索、推理和基于上下文的决策。
响应迟缓:无法在开发阶段即时反馈,往往在代码合并后才运行,发现问题为时已晚。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快的“脚本执行器”,而是一个能够观察、思考、决策并行动的自主智能体。
二、破局:何为“能思考、会决策”的自主测试智能体?
想象一下,你有一位不知疲倦的、资深的新人测试员:
环境感知:它能实时“看到”应用的当前状态(如页面URL、DOM元素、API响应)。
大脑思考:它拥有一个“大脑”(LLM),能够根据产品需求、业务规则和当前状态,判断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策略决策:它会自主决策:“现在应该登录吗?”、“这个按钮点击后,我应该验证哪个数据?”、“刚才的操作失败了,我是重试还是记录Bug并尝试其他路径?”
精准执行:它通过“手脚”(如Selenium、Playwright)来执行决策出的操作。
这,就是自主测试智能体。它的核心是一个感知-决策-行动的闭环,而 Dify 工作流,正是构建这个闭环大脑的完美平台。
Dify技术学习交流群

三、实战:用 Dify 工作流铸造智能体的“大脑”
我们将构建一个能够自主进行用户登录流程测试的智能体。它不仅会执行“正确”的流程,还会智能地尝试各种“错误”的流程。
第一步:定义智能体的“感官”与“手脚”
在开始前,我们需要确定:
感官接口:如何获取应用状态?这可以是一个返回当前页面信息的API,或是通过 Playwright 实时抓取的页面快照与数据。
执行接口:如何操作应用?这可以是一个封装了浏览器操作(点击、输入)的API,或直接在工作流中调用 Playwright 服务。
为简化说明,我们假设你已经准备好了一个名为 App Control API 的服务,它提供两个端点:
GET /state:获取当前应用状态(如页面标题、关键元素、登录状态等)。
POST /action:执行一个动作(如 {“action": "input", "selector": “#username", "value": “test@example.com”})。
第二步:在 Dify 中构建核心决策工作流
创建一个新的文本生成型应用,并进入“工作流”画布。我们将搭建如下流程:
工作流节点详解:
开始节点:接收一个初始任务,例如 “开始测试用户登录功能”。
环境状态感知节点:
这是一个 HTTP 请求节点。
配置它调用 GET /state 接口,获取应用的初始状态(例如,停留在登录页)。
节点的输出将作为后续流程的“眼睛”。
智能体决策节点(核心):
这是一个 LLM 节点。它是智能体的“大脑”。
关键在于Prompt的编写,我们需要赋予它角色、目标和决策逻辑。
你是一个自主软件测试智能体。你的目标是根据给定的“测试目标”、“当前应用状态”和“可用操作”,决定下一步最佳的测试动作。
测试目标:
{input}
当前应用状态:
{state}
可用操作列表:
- click[selector]: 点击某个元素
- input[selector, value]: 向输入框输入文本
- assert_text[selector, expected_text]: 断言元素文本
- navigate[url]: 导航到某个URL
- ... (其他自定义操作)
决策规则:
- 首先,理解当前状态。如果你在登录页,你的首要任务是尝试一组登录凭证。
- 思考测试的完整性:你不仅需要测试成功登录,还需要测试失败场景(错误密码、空用户名等)。
- 基于上一个动作的结果来决定下一个动作。例如,如果输入密码后点击登录仍停留在登录页,你应该检查是否有错误提示,并决定是重试还是记录Bug。
- 你的输出必须是严格的JSON格式,且只包含一个动作。
输出格式:
{
"reasoning": "你的思考过程,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动作",
"action": "click",
"selector": "#login-btn",
"value": "" // 仅input操作需要
}
- 在此,
{input}和{state}是变量,分别来自开始节点和状态感知节点。
条件判断节点:
If: LLM节点的输出.action == "COMPLETE" 或 尝试次数 > 10
True分支:流向“结束节点”,标志测试任务完成。
False分支:流向执行节点,继续下一个动作。
这是一个 If-Else 节点。它让智能体学会“停止”。
我们设定一个循环终止条件,例如:
动作执行节点:
这是一个 HTTP 请求节点。
它接收来自决策节点的JSON指令,将其转换为对 POST /action 接口的调用,真正在浏览器中执行操作。
循环边缘:
从动作执行节点的出口,拉一条线连接回环境状态感知节点的入口。
这是实现自主循环的关键! 执行一个动作后,智能体会再次感知变化后的应用状态,然后进行新一轮的决策,形成一个 感知 -> 决策 -> 执行 -> 再感知... 的自主循环。
整个工作流的可视化连接为:开始 -> 状态感知 -> 智能体决策 -> 条件判断 -> (结束 或 动作执行) ->(循环)-> 状态感知
第三步:运行与观察
点击运行。你将看到这个智能体在Dify的画布上“活”了过来:
它感知到在登录页。
大脑思考:“目标是测试登录。当前在登录页,我应该先输入一个有效用户名。” -> 输出 input[#username, "valid_user"]。
执行节点调用API,在浏览器中输入用户名。
循环:它再次感知状态(页面可能没变)。
大脑再次思考:“用户名已输入,现在该输入密码了。” -> 输出 input[#password, "valid_pass"]。
执行节点输入密码。
大脑思考:“凭证已就绪,点击登录。” -> 输出 click[#submit]。
执行节点点击登录。
它再次感知状态(成功跳转到首页)。
大脑思考:“登录成功!我需要验证。检查首页是否有欢迎语。” -> 输出 assert_text[.welcome, "Welcome, valid_user!"]。
...随后,它可能会自主地执行登出,然后开始尝试“错误密码”、“空用户名”等异常流测试。
四、从智能体到专家:赋予其知识与进化能力
要让这个智能体变得更强大,我们可以:
引入RAG知识库:在工作流开端,检索产品需求文档、测试用例库,让决策基于真实的业务规则,而不仅仅是通用逻辑。
实现自我进化:在条件判断节点,如果动作执行后状态不符合预期(如断言失败),可以触发一个“记录Bug”的子流程,自动将错误状态、操作步骤和思考过程提交到Jira等项目管理工具。
集成至CI/CD:将这个Dify工作流发布为API,在每次代码提交后,由Jenkins/GitLab CI自动触发,让智能体作为“第一道防线”进行冒烟测试和回归探索。
通过 Dify 工作流,我们成功地将一个静态的自动化脚本,转变为一个动态、自适应、具备持续决策能力的自主测试智能体。它告别了无脑的“点点点”,开启了测试的新范式——一种以AI为驱动,以业务认知为核心的探索性守护。
现在,是时候告别重复,拥抱智能了。登录 Dify.ai,开始铸造属于你自己的、永不疲倦的测试智能体,让它成为你交付高质量软件的可靠伙伴。
推荐学习
Playwright自动化测试框架与AI智能体应用课程,限时免费,机会难得。扫码报名,参与直播,希望您在这场公开课中收获满满,开启智能自动化测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