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第23-25章关于测试与调试的内容后,我彻底摒弃了“开发负责写代码,测试负责找bug”的错误认知,建立起“开发者是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核心意识。书中一组数据让我尤为震撼:单元测试阶段发现并修复bug的成本,仅为上线后修复成本的1/10;而开发者自行测试能发现80%以上的代码缺陷,这与我此前“写完代码丢给测试,自己等着改bug”的工作模式形成强烈反差。此前开发一个会员积分兑换模块时,我匆匆完成功能后就提交测试,结果测试反馈“积分负数时能兑换商品”“兑换后积分未扣减”等5个严重bug,为了修复这些问题,我不仅要推翻部分逻辑重写,还因延误上线受到批评。而按照书中理念,在最近开发的优惠券发放模块中,我边写代码边做单元测试,提前规避了“优惠券过期后仍可使用”“同一用户重复领取同类型优惠券”等问题,测试阶段仅出现1个轻微的界面显示问题,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大幅提升。
书中介绍的多种测试与调试方法,兼具理论深度和实操价值,让我从“盲目测试、随缘调试”转变为“科学测试、精准定位”。测试方面,“边界值测试法”和“等价类划分法”让我摆脱了“逐行点击测试”的低效模式。在开发订单结算模块时,我运用等价类划分法,将订单金额分为“0元、1-999元、1000元以上”三个等价类,再针对每个类的边界值(如0元、1元、999元、1000元)设计测试用例,不仅覆盖了常规场景,更提前发现了“0元订单无法提交”“1000元以上订单未触发满减优惠”等隐藏问题,直接避免了上线后的客诉风险。调试方面,“二分法定位问题”和“日志埋点分析法”堪称效率利器。此前排查一个“用户登录后个人信息显示异常”的问题时,我逐行排查代码耗时2小时仍无头绪;运用二分法后,我在代码中间位置添加日志,判断问题出在“数据查询阶段”还是“数据渲染阶段”,快速定位到是数据库查询时遗漏了“用户昵称”字段,半小时就完成修复。此外,书中强调的“复现问题→分析根源→修复验证→总结预防”调试流程,让我养成了“不解决根源不罢休”的习惯,比如修复上述问题后,我在数据库查询工具类中添加了“字段完整性校验”,避免后续出现类似问题。
书中关于“测试心态”的论述,更让我实现了从“被动修bug”到“主动防bug”的思维转变。书中指出,优秀的开发者会“带着怀疑的眼光写代码”,在编码时就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而非等到测试阶段才被动应对。我将这种理念融入日常开发,在编写复杂业务逻辑前,先梳理“可能的异常场景”并写入开发笔记,比如开发退款功能时,提前列出“退款金额超过支付金额”“订单已退款过”“支付渠道异常”等8种异常场景,针对每种场景设计处理逻辑和测试用例。这种“预判式开发”模式,让我开发的功能上线后bug率下降了60%以上。同时,书中提醒“避免随机修改代码试错”的原则,也让我改掉了“遇到问题就盲目删改代码”的坏习惯。曾经为了快速修复一个数据异常问题,我随意修改了查询条件,虽然暂时解决了问题,却导致后续出现更严重的数据错乱;如今我会先复现问题、通过日志定位根源,再针对性修改,修改后还会回归测试相关功能,确保没有引入新问题。这些测试与调试的理念和方法,不仅提升了代码可靠性,更让我从“只会写代码的程序员”向“对质量负责的开发者”转变。